飛翔的鷹耿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長篇武俠小說】浪子江湖笑狂沙
笫二部,京師疑雲
本故事純屬虛構
第六十四章節:大家慢聽李老怪,細說雲笈七籤書。
話復前言,書歸正傳。話說遠處傳來一個尖聲尖氣之聲:“哎呀,一睡醒來,屋子裡空無一人了。”。以鬼不靈、歐陽山、上官云為首,紛紛轉過頭去觀看。
原來是鬼遞頭正往八角涼亭走來,當他走進了臨風八角亭時大家“轟”的一聲全笑了。鬼遞頭急忙往自己身體上尋覓著,歐陽山走了過去一伸手將臉上的一撇眉毛摘了下來。鬼不靈忙嘿嘿笑了笑說道:“我說老三,你怎麼弄的,眉毛掉下來了。”。
鬼遞頭忙伸手接過來那一撇眉毛,而後自己也嘿嘿…笑了,他衝著大家一抱拳說道:“老朽,糊塗了。可能這幾天沒畫裝,桐膠掉了,這才出了洋相。你們怎麼跑外邊來了?你們聊什麼呢?”。
歐陽山忙一抱拳說道:“鬼老前輩,我們在聽李老前輩聊三清道教七個分支流派呢,剛剛講述到唐朝時司馬天師。”。鬼遞頭一邊走到石頭圓桌旁邊坐下,一邊拿起來石頭桌上的南泥茶杯而後一飲而盡。
這時,賽武大郎李中州忙接著說道:“我說過上清洞經,在唐代,以傳授上清經法為主的是茅山宗一派,出了著名天師張萬福,不過,可以順便提到的是,在後來的道教史冊中,身為天師道徒的張萬福卻被越來越凸顯的上清系所遮蔽了。
例如陽臺道士劉若拙述、荊南葆光子孫夷中集,成書於北宋鹹平六年的《三洞修道儀,在記載道教科儀的歷史時就說,先是三天法師張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為那裡"為六天魔鬼佔據,號日鬼營"。
後來,經歷寇天師、陸修靜以及"若隱趙先生、潘天師、澄源李先生、司馬天師、宗元先生吳天師、牛先生、葉孤雲、葉廣寒二天師、希和李先生,皆傳教之光明者,具載道門七葉圖",並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階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這裡列出張陵、寇謙之、陸修靜等等無期,有了司馬承禎、吳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卻沒有了張萬福的位置,天師道的系譜下面卻接了上清派的人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道門七葉圖這個書名,從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禪門南北兩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讓,爭奪正統一樣,道教可能也同樣有過這種後起新興的強勢門派改寫歷史的情況,而在改寫中,在上層士大夫中很有勢力的上清一系逐漸遮蔽了天師一系,而張萬福也漸漸在道教史上被邊緣化了。
還是從司馬承禎到李含光的茅山上清派一系。直到大曆年間顏真卿為李含光撰碑銘、貞元年間李渤《真係為這一派追溯歷史時,也都是把這一系說成是道教的正脈,彷彿佛教的傳燈一樣,把道教的正宗上溯到陸修靜、陶弘景,而列數到隋唐的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儘管這種光榮的系譜,從現在看來,很有可能是事後的構擬和想像。
而《真系又被閱讀道教文獻的人通常入手閱讀的《雲笈七籤收錄,而號稱"小道藏"的《雲笈七籤在關於道教歷史方面的那一部分中又僅以《真係為主,所以,後世關於開元、天寶年問的道教史的回憶,就常常是以上清派的歷史為聚焦點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動可以模糊成為背景。
上清派繼承發展《黃庭經的理論,以存神服氣為主要修行方法,輔以誦經、修功德;不重符籙、齋醮與煉丹,貶斥房中術,崇信《大洞真經、《雌一五老寶經、《太上素靈大有妙經,並稱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而以魏夫人為開派祖師。代表人物陶弘景。後逐漸與其他道派合流。元代以後歸併於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