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第1/2頁)
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25年6月15日,清華校長曹雲祥正式宣佈國學研究院教職員名單:
教授: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
講師:李濟;
助教:陸維釗(同年9月辭職,由趙萬裡接任)、梁廷燦、章明煌;
主任:吳宓;
事務員:衛士生;助理員:周光午。
如此精簡幹練的教職員陣營,頗為校內外同仁稱讚,向來以木訥寡言著稱的王國維更感欣喜,認為此舉正合他早年關於治校之論述:&ldo;一校之中實行教授之人多,而名為管理之人少,則一校之成績必可觀矣!&rdo;[46]可惜的是,王氏此言,在日後的清華與全國教育界被視為蹩履和歪理邪說被無情地扔到垃圾堆中,代之而起的是一個龐大的官僚體制和管理隊伍控制的大學,其辦學成績自可想見。
從清華國學研究院整個聘任過程中可以看到,由於當時中國學術界人數,特別是有名望的&ldo;海龜&rdo;不可多得,學者間的相互推薦和學者出身的校方負責人之認同,發揮了交疊影響和作用。就整個導師隊伍論,此時的李濟雖有大師的身價,並且是研究院的五位導師之一,但後世士林卻沒有把他與王、梁、陳、趙&ldo;四大導師&rdo;並列而成為&ldo;五大&rdo;,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他沒有前&ldo;四大&rdo;的教授頭銜,其實內中還有更多複雜的原因與詳情,而這些詳情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模糊淡遠,成為後來剪不斷,理還亂的一樁歷史公案。[47]
◎梁啟超與李濟的友誼
李濟以大師的身價、講師的頭銜做了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擔任的課程先後有普通人類學、人體測量學、古器物學、考古學等,其間還主持了一個考古學陳列室併兼任歷史系教授。令人稍感遺憾的是,在清華任教期間,李濟重點指導的研究生只有一個半。一個是後來中國龍山文化和南詔文化的發現者、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另半個是後來成為著名古文字學家的徐中舒。因徐氏主要從王國維研讀古文字學與殷周民族史,故在李濟的名下只能算半個。
在清華的日子,李濟與各位教授關係融洽,但走得最近的則是比自己大23歲的梁啟超,不僅緣於梁對李進清華有推薦保舉之恩,主要是二人對待近現代田野考古這門新興學科具有相同的眼光和熱情。梁啟超是最早介紹西方考古學理論、方法,並系統總結中國傳統金石學成果,極富遠見卓識的史學大師,也是一位非常重視遺址搜尋和田野發掘的熱心倡導者。此時的梁啟超正擔任著中國考古學會會長。而李濟則是一位血氣方剛,朝氣蓬勃,滿身透著西方文明浸染的富有科學知識與理念的青年才俊,用他自己的話說,像&ldo;剛出籠的包子&rdo;,熱氣騰騰,許多想法與梁啟超一拍即合,二人遂成亦師亦友的莫逆之交。由於梁、李都極為重視田野考古發掘所取得的第一手材料,李濟進入研究院後,在梁啟超的鼓動和弗利爾藝術館畢士博支援下,即著手讓考古人類學這門新興學問突破厚重的清華園圍牆,把教研課堂搬到田野中間,放開手腳做一番實實在在的現代學術事業。於是,便有了李濟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和決定未來田野考古學這門學問路徑走向的山西考古之旅。
1926年2月5日,李濟與地質學家‐‐曾隨瑞典著名學者安特生發掘聞名於世的仰韶文化的袁復禮同赴山西,沿汾河流域到晉南作考古調查。[48]其間發現了幾處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遺址,取得了一些標本。在初步確定幾個可供發掘地點後,二人於3月底返回清華園。同年10月,由李濟直接協調洽談,清華校長曹雲祥出面,清華國學研究院和美國弗利爾藝術館共同組織,並由對方出大部分經費,李濟、袁復禮主持的山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