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dewen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天份,如果不是有天份,李秀才也不會有此惜才之意了。但李秀才現在是有種糾結的,讓曾凡去考,女兒要受很多苦,甚至於,現在,家裡就在為女兒存錢,好送曾凡將來去考試的費用。這註定就是一條很艱辛的路,每每想到這裡,他都覺得讓女兒受這種苦,心如刀絞。可是看到曾凡的文章,他又覺得不讓他去考,才是一種折磨。他也許會一輩子內疚,毀了一個青年的前程。
&ldo;其實這些年,你基礎不錯,鄭先生壓著你,不讓你去考童生試,不得不說是一片惜才之意。怕你少年得志,只怕會徒長易折。&rdo;李秀才好一會兒才輕輕的說道。
鄭先生是縣學的先生,李秀才也是跟他熟識的,只是他從來就沒問過鄭先生曾凡的程度如何。今天特意拿篇文章出來,他是想知道,這位十五歲之前能不能考上秀才。算起來,過完年,曾凡就十四了,自己給他訂的十五歲之期,是指在十六歲之前,於是現在滿打滿算,也就只有兩年了。
現在看了文章,倒是不擔心他能不能考上秀才了。不過,現在他在糾結,這位才氣不缺,但是誰知道他缺不缺運氣?
秀才是每三年兩考,但是舉人和進士是三年方能考一次的。就算他十五歲考上了,然後就得去省城考舉人,去京城考進士。錯過一次,就要耽誤三年。然後不斷的來往在路上,而女兒就得努力賺錢供養,真是讓人氣餒的將來。
&ldo;是!&rdo;曾凡聽到岳父說的,倒也沒什麼可欣喜的,他只是擔心的看著岳父那皺得緊緊的眉頭,就有些害怕了。
&ldo;唐時就有&l;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r;之說,十五歲考秀才不難,但你若是三十歲才僅是個貢生,老夫真是要哭死了。&rdo;李秀才長嘆了一聲,倒也直言不諱起來。
明經在唐宋時,是指由人推薦出來做官的優秀人才專門參加的一種考試,與科舉不同。到了前朝起便代指貢生了。
貢生是舉人的副榜。沒考上舉人,又的確很優秀,於是由縣州府衙推舉去國子監讀書,原則上是有做官的資格,但那只是原則上的。
到了近年,貢生也就論資排隊,等著到了年限,挨一個,多換點米糧罷了。
李秀才不願如此,安心在家教書。而估計曾慶正在等待貢生的資格中。此時李秀才特意指出這個,是明白的表達了自己不願看到這個結果的。
&ldo;岳父!&rdo;
&ldo;我就一兒一女,大郎現在也定了,將來應該能夠自保。二丫太老實,我實在有點放心不下。我們做個約定好不好。三十歲。三十歲若你考不到進士,就別考了。回來把這個私塾接過去做。教書育人,養活妻小。&rdo;李秀才輕聲言道。
&ldo;三十?&rdo;曾凡有點震驚。
&ldo;對,三十,凡兒,讓你三十歲就退,並非完全為了二丫。你有沒想過,你若過了三十,考上進士,將來會有何成就?&rdo;李秀才說話一直很慢,但在跟家人慢慢說,是他溫和,但是現在跟曾凡說,就是深思熟慮了。
三十歲之前考上進士,他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努力拼殺一翻,但過了那最好的年景,一個被科舉磨彎的背,昏老而渾濁的老眼,又有誰會相信,他能成為國之棟樑?想成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不是說考上了,就什麼事都沒了。
現在李秀才提供了他一個退路,你考不上,就老實回來給我教書育人,養家餬口,為下一代努力。別禍害妻兒了。
曾凡畢竟還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聽到這話,他明白意思,但並不真懂。只是定定的看著岳父。之前當著祖父和父親定下了,讓自己十五歲考上秀才,才會繼續婚約的條件。現在私下,卻又跟自己定下三十之約。他不禁會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