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茅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品)執掌,其下又有中書左右丞(正二品)及兩位參知政事(從二品)。其中左平章政事崔文皓兼領吏部尚書,右平章政事郭禮領戶部尚書,兩位中書左右丞領禮部和兵部。
刑部、工部兩位尚書不在中書任職,加上御史臺兩位御史大夫、樞密院兩位樞密同知,在場十二位大員組成了現今大虞的文武中樞。
這十二人中對於燕國的態度並不相同,兩位平章政事皆是旗幟鮮明想要將燕國與其餘宗藩一同削弱,所以往常應允燕國的一半軍需糧草屢有拖欠。倒是樞密院兩位武臣都是贊同拉攏燕藩,大概是這些武臣更明白將燕國推向敵對所產生的風險。
如今曾經的禮部左侍郎李宗義已然升任中書左丞兼禮部尚書,這位新晉尚書太子的老師也是贊同拉攏利用燕藩的,親燕一派力量在中樞內力量有所上升。
李宗義在前年去燕國頒了一次冊立燕國世子的詔書,回來後與姚思進行了一次密談,隨後姚思就親自幹預了對燕國撥付軍餉一事,讓戶部將今年的軍餉盡數發予燕國。去年,原禮部尚書年老致仕之後,李宗義就接任了禮部尚書一職。
這一系列的動作讓朝內認為陛下已然站在了親燕的一方,此時燕國世子又立下了大功,兩位平章政事就不願意在此時跳出來唱反調。而贊成親燕的大臣與想要削燕的大臣只是理念之爭,談不上利益衝突,這次燕國大勝,朝廷一定要有所表示,無非是動靜大點還是小點,所以這些人也不願在此時跳出來為燕國說話,畢竟此時說話難免有藉機打壓削燕一派的嫌疑,得罪人自己又沒什麼太大的好處,所以這些人也都保持著沉默等著姚思發話。
就這樣心思各異的諸位大臣不說話,姚思坐在龍椅上看著下面個個一肚子小九九的大臣也不想先開口,就笑眯眯的看著下面低頭不語的大臣們,君臣雙方拼起了養氣功夫,大殿內就這麼有些尷尬的安靜著。
在場的諸位大臣都是個頂個的公門老手,自然不怕這尷尬的氣氛,姚思也是履極十六載的帝王,早就習慣了這些官場老狐狸的套路,也耐心的陪他們耗著,反正他坐在龍椅上,時不常的端起茶杯喝一口今年的雨前龍井,比這些站在下面的老臣們可是愜意的多。
但姚思和這些大臣們都耐得住性子比養氣,年輕的太子殿下可就有些站立難安了。終於在沉寂良久之後,安靜的大殿內太子姚曦輕微的清了清嗓子。
隨著姚曦發出聲響,姚思嘴角上的笑意似乎多了幾分,而下面的大臣們好似又都有了絲笑意。只有太子的老師李宗義聽到姚曦的動靜下意識的抬頭看去,只見姚曦也正看著自己,用眼神暗示著他說點什麼。
李宗義抬頭的一瞬心中就暗叫不好,果然在看到姚曦的目光時,李宗義也看到了陛下望向他的目光。李宗義立刻明白自己躲不過去了,必須要開口說話了。
李宗義心中一陣無奈,這場養氣之爭一開始還是皇帝、削燕與親燕三方的小較量,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場較量逐漸變成了十三人之間的一場小遊戲。歸根結底,此事算不上什麼大事,大夥就樂的小賭一下,看誰最先破功。
李宗義心中暗道,“太子殿下你急什麼呢?你這可把老師給害了!”
隨後李宗義就看到站在他對面的樞密院的兩位樞密同知也在向他使眼色,那意思彷彿在說你既然破功了就趕緊說話。李宗義心中頓時一陣腹誹,“你們兩個操刀子上戰場的從一品武將不冒頭,叫我這個新晉的二品尚書往前衝,搞得好像我是親燕一派的領頭人一樣,你們兩個老匹夫要不要臉啊?”
不過就算心中老大不願,自己抬了頭,跟陛下的眼神對上了,那麼自己再怎麼樣也得開口說話了。於是李宗義清了清嗓子:“陛下,此次燕藩那邊得此大勝,朝廷這邊還是應該有所表示!而且燕王還附了高麗王請求來洛陽朝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