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第2/2頁)
鄧雲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四次,到四十五歲,才會試一甲二名榜眼及第,也是十分艱苦的。
書讀的不好,八股文真正寫不通的,考不中,自然無話可說。問題是有些人不但學問好,而且八股文寫的也好,甚至是八股名家,卻也在科舉考試途中,坎坷終生,有的老來勉強一第,有的到老還是一個諸生(即秀才,寫履歷出身均寫諸生),甚至是個白丁,一點功名也沒有。這種人自然是極少數,但也使社會上同情,所謂&ldo;將其一生有限之精神,盡耗於八股五言之內&rdo;,到老仍不能搏得一第,這樣便將其原因都歸罪到八股上去了。簡單地說:八股文科舉考試,就是以八股文得人,又以八股文失人,這自然也是實際情況。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如用現在的高考來作比較,那科舉考試的命中率比現在高考要困難的多。也不妨簡單介紹之。先說考秀才。清代全國各府縣都有秀才名額,而且這名額是法定固定的。如陝西延安府每屆應入學幾名秀才,浙江紹興府每屆應入學幾名秀才等等,都有定額。但是各地文化程度不一,各地水準不一、讀書人多少不一樣,因考試難易大不相同,如在江浙各府,考秀才時應考童生少時上千人,多則數千人,如黃仲則在常州府考秀才時就有三千童生參加,這樣競爭就十分劇烈,不但要八股文完篇,而且要寫的好,能考中一名秀才,也很不易。相對在西北邊遠省份,有的府文化十分落後,讀書人極少,參加考試的人,有時不足法定人數名額,這就極易成為秀才,有時文章不足完篇,甚至只作個破題就可進學了。但名義上也是秀才,可以維持住邊遠地區的文化結構,形成讀書影響。有利於行政管理,社會安定。這種形式維持著,間或也會湧現出特殊人材,中舉、中進士,反過來又影響其本鄉文化,促使別人學習上進。所以清代縱使極邊府縣,在各個時期,總有一些讀書人。會試各科,也總有邊遠省份的人被取中。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