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醋爆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間的木質鐙芯牢牢地釘住;內部木料是桑木,工藝精美;另有革帶,方便懸垂於馬鞍之下;另外還有塗著黑漆的釘鐵片。
馮素弗是漢族人,系北燕開國皇帝馮跋的弟弟,北燕昭成帝馮弘的哥哥。馮素弗死於45年,大體可以知道出土馬鐙的“年齡”。從馬鐙用材和構造看,已經相當成熟。
【注2】:
馬掌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由古羅馬人發明,最早關於馬掌在我國的記載,大概是五代前後。後晉天福三年,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出使于闐,從當時回鶻牙帳駐地甘州開始進入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前方路面盡是砂石,非常難走,高居誨犯難了。
這時甘州人傳授給他們一項技術,“教晉使者做馬蹄木澀,木澀四竅,馬蹄亦鑿四竅而綴之,駝蹄則包以犛皮乃可行”。“木澀”是當時北方民族對馬蹄鐵的通稱。
而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一幅“釘馬掌圖“,在隋開皇4年所建302窟的窟壁上。從圖上看,一馬站立,被拴於樹上,一人立於其後,手握馬右後肢,使蹄翻轉朝上,蹄上繪有卵圓形蹄鐵,似掌完欲放狀。這足以證明馬蹄鐵在隋代以前就已出現。也有人說馬蹄鐵在中國的晉代就已出現,不過一開始是不是用鐵打的,而是用一種物品包裹的。
漢代恆寬所著《鹽鐵論》中曾載有革制的馬鞋,稱為“革鞮”。古羅馬人為保護蹄底,曾用附有鉤、環等的鐵板固定於蹄底,稱為“馬履”。亞洲東部以及非洲、東歐的民族在紀元前使用的連尾蹄鐵,即現在東方蹄鐵的一種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