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2/2頁)
[美]沃爾特·勞德/譯者:黃佳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實已活在人們心中。對英國人而言,敦刻爾克象徵著願意為群體利益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在美國人眼中,它已經跟《米尼弗夫人》(rsiver)、小型船隻、小說《雪雁》(the snow goose)一樣,意味著海上逃亡;對法國人而言,它意味著痛苦的挫敗;而對德國人來說,則代表一去不返的良機。
以上種種形象各自存在某部分真實性,但都未能直指事件核心。人們習慣以一連串的日子來看待敦刻爾克;事實上,應該把它視為一連串的危機。一場危機剛剛化解,就迎來另一場危機;同樣的模式反覆發生。真正重要的,是人們同仇敵愾,拒絕被接踵而來的無情打擊摧毀信心。
由此看來,敦刻爾克最首要的意義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人類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克服逆境的能力。簡而言之,它是一塊永垂不朽的紀念碑,象徵著人類不可消滅的堅定意志。
陷入重圍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驚覺事情不對勁的特殊時刻。對英國皇家空軍科勒德上校來說,那是一九四〇年五月十四日,在法國東北部一個叫作韋萬(vervs)的集市小鎮。
自從&ldo;大戰爆發&rdo;(the balloon went up)以來‐‐英國人喜歡如此指稱德軍的西線突襲‐‐五天過去了,情況混沌不明。科勒德從位於阿拉斯(arras)的英國總司令部出發,前來跟科拉普(andré-es rap)將軍的參謀商議局勢。科拉普將軍的法國第九軍團,此刻正負責鎮守南方的默茲河(river e)。
兩國盟軍之間像這樣開會商議,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不過今晚的情景卻大有蹊蹺:科拉普的總部莫名其妙消失了,將軍和他的部下全都不見蹤影。只有兩名精疲力竭的法國軍官留在大樓裡,圍著一盞防風燈屈膝而坐……據他們說,他們等著被俘。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