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急忙忙乘當日火車,來到農學院,找到了徐教授。
當武林把自己的育種、栽培的經過,原原本本的告訴徐教授後,徐教授高興地誇獎道:
“在沒有人幫助下就能獨立育種、栽培,非常了不起啊,在我教過的學生中,你還是第一人呢。”
隨後,徐教授瞭解情況後,細緻入微的分析了導致的原因。
菌絲生長過程中,無菌箱、菌棚的消毒,菌棚內的通風、保溼和保溫等情況。
最後徐教授總結道:“原種培育不要用菌種袋,改為罐頭瓶,用牛皮紙、橡皮筋封口即可。”
隨後徐教授囑咐武林,回去應該注意有關事項:
一:要注意工作環境消毒;
二:把學過的知識再溫習一下;
三:每天觀察菌床裡的溫度、溼度並記錄;
四:菌棚通風時間不要過長;
五:還要注意光照強度不能太強。
得到了解決方案,武林立刻趕往合肥長途汽車站,乘當天最後一趟班車,晚上十點左右回到了家。
家人都睡了,武林一人提著馬燈,來到菌棚,開啟菌棚門,檢視乾溼溫度計,並記錄菌棚內溫度和溼度。
隨後檢視菌床上,發現菌絲粗壯密集,還有細細的裂縫,就是沒有菌菇子實體,對照著溼度資料。
武林知道為啥沒有出菌菇子實體了,菌床溼度太小了,也就是說缺水了。
武林立刻取水,給菌床噴水增加溼度,隨後覆蓋好菌棚,回家休息。
第二天一早,武林迫不及待地開啟菌棚門,檢視菌棚內掛著的乾溼溫度計。
還沒有看清度數,就被菌床上一簇簇小小的菌菇子實體,吸引了眼球。
“哇,出菇了!出菇了!”
武林興奮得像“范進中舉”中的范進似的,邊跑邊喊“媽,你們快來看啊,出菇了,真的出菇了!”
聽到兒子的叫聲,父母及弟弟們都驚喜地跑到菌棚。
當看到菌床上從頭到尾,一簇簇小小的菌菇子實體,探出小腦袋時,全家人都開懷笑了。
尤其是父親,那滿臉皺紋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還風趣幽默的問道:“怎麼去了一趟農學院,老師給你了啥靈丹妙藥,回來就出菇了?”
母親也開心的問道:“是啊,老師給你了啥藥方?”
武林習慣的撓撓頭,憨笑地回答道:“菌床裡缺水太乾了,影響了菌菇子實體生長,昨晚回來我給菌床噴水了,所以今天早上就出菇了。”
父親得知原因,煞有其事地說道:“隔行如隔山啊,不過食用菌的學問深著呢。”
這時母親突然問到:“下雨後,經常在枯死的樹枝上,發現有各種菇子,二天就長得很大,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吃,你種植的食用菌,是不是和樹上的一樣啊?”
武林興奮地回答道:“就是一樣的,我們的菌菇母種,就是徐教授從大山裡枯死樹上菌菇上,採集菌菇孢子製作的。”
“哦,原來是把樹上野生的,現在變成人工栽培了啊。”母親驚歎不已。
連續幾天,全家人沒有一人缺席,每天最少要去菌棚檢視二次。
菌菇子實體一天天長大,從小小的菌菇小頭,慢慢變成了像鳳凰尾巴一樣,顏色由小時的暗黑色,一點點變成淡灰色,子實體也越來越厚實。
十二月底終於到了採收的時候了,武林左手輕輕按住菌菇根部,右手輕輕旋轉,菇體就和菌床分離開了,採收完畢。
第一茬,武林分四天採收,每次可採收五十多斤。
母親非常有銷售經驗,第一天母親只帶了十斤左右菌菇,來到菜市場看看行情。
剛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