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敵了孩子努力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過調查,蘇少暉三歲時父母離異,父母又各自重新組建了家庭。他自小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奶奶、父親及繼母對他的態度不冷不熱,只有爺爺對他比較好,然而 5 年前爺爺去世後,蘇少暉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徹底失去了家庭的溫暖,由此養成了孤僻、偏激、暴戾的性格。他高中畢業後參軍,兩年的軍旅生涯並沒有使蘇少暉的性格有所改變,反而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復員參加工作後,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也比較緊張,獨來獨往,沒有異性朋友。
專案組結合蘇少暉的性格特點、成長經歷和犯罪心理,連夜制定了審訊方案,決定從親情、社會經歷等方面入手,與蘇少暉推心置腹地談心,漸漸地蘇少暉放鬆了警惕,向專案組承認了 “20111017” 案是他所為!但對 “20110115” 案卻矢口否認。鑑於這種情況,專案組立即將蘇少暉的血樣送檢,並與兩起命案的檢材進行 dna 比對。
另一方面,蘇少暉如實供述了 “20111017” 案的詳細過程。2011 年 10 月 12 日 1 時許,犯罪嫌疑人蘇少暉獨自一人在興慶區清河南街紅花渠橋頭遇到了失足婦女馬小榮,兩人談好價錢後,馬小榮隨蘇少暉來到其居住的單元門口。蘇少暉趁馬小榮不備,從其身後用隨身攜帶的黑色繩子將她勒頸致死,隨後將屍體抬到自己的臥室,搜走馬小榮隨身攜帶的錢物後,將屍體藏匿在家中,直至被發現。在此期間,他還四次姦汙了屍體。
,!
蘇少暉所供述的犯罪事實令從警 30 餘年的專案組組長李曉磊都為之震驚,一個年僅 24 歲的青年,為何會有如此令人髮指的舉動。而對於 “20110115” 案件,蘇少暉雖然不承認,但在審訊時,他卻多次欲言又止,話語間也閃爍其辭,這表明他極有可能還有案子沒有交代。
2011 年 10 月 23 日,送檢的兩起命案檢材因時間較長失去了做 dna 檢驗的價值,專案組隨即將檢材送往公安部檢驗。專案組再次召開會議,會上邀請區公安廳、市局刑偵技術專家重新對兩起案件的現場進行了分析比對,結合蘇少暉所交代的案情,專家從現場分析及初次審訊過程判斷 “20110115” 案應該也是蘇少暉所為。
專案組長李曉磊安排民警對轄區內近年來發生的未破失足婦女被殺案及失蹤案進行收集匯總,並在全區釋出協查通報,以期望擴大線索來源。
為了進一步瞭解蘇少暉的犯罪心理,專案組專程來到寧夏大學,找到了著名心理學專家進行分析。會診專家根據初始材料並結合國內外近年來發生的變態殺人案件,向專案民警詳細介紹了此類嫌疑人的犯罪心理。這類犯罪嫌疑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個要素是隱蔽的作案動機。由於受到過挫折,心靈留下了創傷,或心理、情緒、性慾等要求長期處於壓抑狀態,這種挫折感和壓抑感的積累,一方面會產生心理變態,另一方面也會加快心理扭曲,甚至使其性心理和性行為發生惡性異變。他們與被害人之間不存在報復、圖財、姦情等常見的明顯作案動機,也不同於常態罪犯通常意義上的滿足性慾與心理平衡。
第二個要素是連續性作案。這類變態絕不會因為一次作案得逞而得到永遠的生理性滿足和變態性心理滿足,同時第一次作案後的 “僥倖” 和 “慶幸” 心理,會讓他們認為自己與被害人素不相識,沒有可供公安機關追查的因果關係,覺得這種作案既安全又刺激,犯罪的慾望由此越來越難以遏制。從蘇少暉殺死馬小榮的過程來看,他在自己家門口就迫不及待地動手殺死被害人,而不是等進門後再動手,足以證明他的變態慾望已經極難被遏制。
第三個要素是侵害目標的不預定與選擇性。也就是說這類變態很少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