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六路大軍的陣容,司馬炎的恐懼 (第1/2頁)
凍死的風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元270年,蜀國武狩元年,晉國泰始元年,亦是吳國的建衡二年。在這一歷史交匯的時刻,吳蜀兩國攜手並肩,誓師再度伐晉,決心以傾國之力,畢其功於一役,將晉國徹底覆滅。兩國經過深思熟慮與周密籌劃,立下盟約:滅晉之後,五十年內互不侵犯,讓後世子孫去處理未來的紛擾與變遷。
此番吳蜀聯軍,氣勢如虹,共組六路大軍,總兵力逼近六十萬之眾。當這股龐大的軍事力量聯合來襲時,晉國朝野為之震動,朝堂上下一片譁然。晉主司馬炎迅速下令,派遣斥候四出,探聽六路大軍的動向,以圖對策。不久,斥候帶回的訊息如潮水般湧來,讓晉國朝臣們心生寒意。
蜀國方面,四路大軍整裝待發,氣勢磅礴:
西一路大軍,由大將軍姜維親自掛帥,麾下匯聚了張翼、趙統等勇將,以及南中猛將孟嶽、王素、李松等一眾英豪,共計十二萬大軍。他們沿著漢中西北方向挺進,誓要攻下下辨,進而拿下涼州。姜維謀劃深遠,擬聯合羌人,將晉國雍涼等地一併收入囊中,為蜀國拓展疆土。
西二路大軍,則是皇帝劉璿御駕親征,彰顯出蜀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決心。他麾下主要將領為魏國降將鄧忠、諸葛鹹、辛怡等,還有南中猛將孟通、董元,以及李氏族人李毅等英勇善戰之士,共計十五萬大軍。他們決定走褒斜道,渡過渭水,攻打北原。一旦奪下北原,便與西一路大軍會師,共同攻打長安,直逼晉國心臟。
東二路大軍,以前將軍關彝為主將,他帶領著叔父關志等一眾將士,共計三萬大軍。他們計劃出奇兵,攻取宛城,以威嚇洛陽守軍,打亂晉國的防禦部署。
東一路大軍,則由北地王劉諶統帥,他麾下有張翼之子張微、南中猛將毛炅和爨熊等勇將,還有範長生和諸葛京作為隨軍軍師,智勇雙全。他們率領六萬大軍,渡過長江,奪下新野之後,直接威脅許都,讓晉國朝野為之震恐。
而吳國方面,同樣派出了兩路大軍,與蜀國遙相呼應:
東一路大軍,由大將軍丁奉坐鎮指揮,他率領著兒子丁溫、丁固以及諸葛靚等將領,共計大軍八萬,決定從濡須塢出兵,直取合肥。這一戰,不僅是為了洗刷吳國多年以來的恥辱,更是為了彰顯吳國的雄風與決心。
東二路大軍,則由鎮軍將軍陸抗擔任主帥,他麾下有留平、盛曼、布闡等勇將輔佐,大軍十萬。他們決定從夏口北上,直接攻取壽春,奪取淮南這片富饒之地。陸抗智勇雙全,他的出戰無疑為吳國大軍增添了幾分勝算。
當晉國朝野將這六路大軍的情報一一整理出來之後,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人心惶惶。大臣們或憂慮、或惶恐、或憤慨,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讓晉國朝野陷入了一片混亂。
司馬炎坐在龍椅之上,首次深刻感受到了當皇帝的滋味。他深知,作為一國之君,不僅要面對外敵的威脅,還要應對朝堂之上的種種紛擾。有一群大臣總是挑刺找茬,讓他倍感壓力。他明白,皇帝雖然位高權重,但也不能動輒打殺大臣,否則必會被後世稱為暴君。
然而,更讓司馬炎頭疼的是當前面臨的危局。許多大臣都對眼前的局勢有著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他們紛紛提出各種處理方案和建議,讓司馬炎眼花繚亂。這些建議有的切實可行,有的卻只是紙上談兵;有的深思熟慮,有的卻顯得倉促草率。司馬炎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和甄別這些建議,以確定哪些更有用、哪些更可靠。
而且,即便有了好的策略,如何落到實處也是一個大問題。司馬炎深知,一個好的策略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執行,那麼必然會導致失敗。因此,他必須謹慎選擇執行者,確保策略能夠得到有效實施。
在這場危機四伏的較量中,司馬炎唯一感到慶幸的是,賈充賈司空仍在他的身邊。賈充不僅是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