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沙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梭於眾人之間。她幫陳學究整理雜亂的資料,分類標註,方便查閱;與唐寅探討畫面構圖,建議如何突出主題,使畫與書相得益彰;給陸文讀稿,憑細膩感知指出文字生硬、情感不足處,提出修改建議。她的溫柔、才情,為緊張創作注入溫情。
蘇御則時刻關注全域性。他每日穿梭於各個房間,檢視進度,協調問題。當陳學究與周崇就秦朝“焚書坑儒”對文化傳承影響看法不同時,他組織研討,引導雙方從多方面分析,得出客觀結論;唐寅畫作風格與陸文文字風格偶爾衝突,他從中斡旋,讓二者相互理解、融合。他還定期召集會議,匯總成果,調整方向,確保書稿按計劃推進。
然而,困難接踵而至。一日,周崇外出歸來,神色沮喪,原來他千辛萬苦尋得的一些關鍵資料,在途中遭遇金兵劫掠,散落遺失。眾人聽聞,心情沉重。陳學究長嘆:“這可如何是好,那些資料對完善秦漢章節至關重要。”蘇御卻鎮定自若,鼓舞士氣:“諸位莫慌,資料雖失,咱們智慧尚在。周崇兄一路見聞亦是財富,咱們重新梳理線索,定能補救。”
在創作過程中,眾人對書稿受眾也有分歧。陳學究認為應側重文人雅士,傳承高雅文化;陸文覺得要兼顧普通百姓,讓文化普及。爭論激烈,蘇御思索後道:“咱們寫書,既要傳承文化精髓,又要讓其紮根民間。不妨在內容上分層,既有深度剖析供學者鑽研,又有通俗故事引百姓共鳴。”眾人稱善,矛盾化解。
隨著時間推移,書院裡書稿漸漸有了雛形。從先秦開篇,諸子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開篇;秦漢風雲變幻,政治、軍事、文化跌宕起伏;唐宋元明清各有華章,文學、藝術、科技交相輝映;穿插當下亂世見聞,百姓堅韌、文人抗爭躍然紙上。文字與配圖相輔相成,每一頁都承載希望。
夜晚,書院燭火通明。眾人圍坐,審閱新成章節,雖疲憊卻難掩興奮。蘇御舉杯:“諸位,今日成果,皆因大家同心協力。前路漫漫,仍有艱辛,但只要我們攜手,《墨韻千秋》必成傳世佳作,為華夏文化傳承添彩!”眾人舉杯響應,豪情滿懷,在亂世微光中,向著夢想大步邁進,堅信他們的心血定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