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保守黨的希思政府被迫於1974年2月宣佈解散國會,提前舉行大選,以期透過大選改變議會中的力量對比,為政府工作開拓新的生機。
大選結果,工黨只領先保守黨4票,得票率非常接近。希思原想與自由黨領袖談判籌組聯合政府繼續執政,但遭到自由黨的拒絕,希思無奈,只好向女王遞交辭呈,工黨領袖哈羅德&iddot;威爾遜又奪回了執政權,重返唐寧街10號。
2月大選的失敗並沒有使保守黨人頭腦清醒,他們錯誤地認為大選的結果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希思仍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保守黨能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在這次大選中,柴契爾夫人沒費吹灰之力就保住了她在芬奇萊的議會席位。
1974年10月10日,英國舉行了當年的第二次大選,結果工黨再次以3個席位的微弱多數險勝保守黨,哈羅德&iddot;威爾遜第三次出任首相,從此開始了工黨政府為期五年的統治。
1974年保守黨在兩次大選中連續敗北,說明保守黨必須進行全面反思,重新塑造它在選民中的形象。按照慣例,大選失敗的領袖應引咎辭職讓賢。但希思卻沒有這樣做,對黨內倒希思的一股潛流視若無睹。
這次,柴契爾夫人被希思任命為影子內閣的稅務發言人。她青年時期當過見習稅務律師,對稅務工作了如指掌。當時,圍繞著緩解通貨膨脹問題兩黨爭論的焦點是:工黨企圖透過提高企業家的稅收來增加國家的收入,結合增發通貨來緩解失業問題;而柴契爾夫人的稅務政策則是減少稅收、降低利率、控制通貨、刺激投資,以這四項措施來緩解英國的通脹問題。她認為,只有把每年增長20的通貨膨脹率壓下來,英國經濟才有希望。柴契爾夫人有句名言:&ldo;我是一個真正的保守黨人,我相信保守黨人治理這個國家比任何人都出色。而我看到保守黨正急劇地向左轉,似乎沒有人具有我這樣的想法和觀點,而這對於我的國家是至關重要的。&rdo;
在這裡,柴契爾夫人標榜自己是&ldo;真正的保守黨人&rdo;,批評&ldo;保守黨正急劇地向左轉&rdo;,不是毫無理由的。因為1970年開始執政的希思政府背棄了在大選中許下的諾言,重新使用國家干涉主義的手段刺激經濟增長,又企圖訴諸法律手段壓制工人罷工。而按照保守黨在1970年大選宣言中的各項原則,希思政府將減少對企業的資助,不再支援虧損企業,同時也保證不再用法律控制物價和收入。但上臺沒多久,希思政府就加強對企業、特別是破產和瀕臨破產的企業的資助或收歸國有;1972年又頒布了《工業法》,授權工業和貿易部有選擇地對企業投資。接著又透過了一項法案,以控制物價和收入。但希思的&ldo;急劇地向左轉&rdo;,並沒能使英國擺脫經濟困境。這說明他這位超級元老黨魁為黨所指引的道路已行不通了。因而在1974年兩次大選(2月‐10月)之間,保守黨對希思和希思以前幾屆政府做法的檢討與反思活動實際上業已露出了苗頭。這方面的代表人物為希思政府中的社會事務大臣基思&iddot;約瑟夫,正是這位學者型政治家率先在思想與理論領域向希思的權威挑戰。1974年6月,約瑟夫即曾反戈一擊,猛烈抨擊希思政府的經濟政策。他指出:&ldo;在共產主義國家之外的發達國家中,我們更像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公共事業、政府控管範圍、收入政策等諸多方面,我們實行的都像是社會主義政策。&rdo;這話他雖是在攻擊工黨干涉主義的幌子下說的,但矛頭所指,不言自明。
1974年9月,保守黨的理論家基思&iddot;約瑟夫在普雷頓又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對凱因斯1主義大張撻伐,認為它只不過是戰後英國&ldo;歷屆政府用來減少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