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1月16日,斯卡吉爾到蘇聯駐英使館會晤使館官員,並宣稱雙方會談良好。同時,蘇聯塔斯社宣佈,蘇聯礦工將向英國礦工工會基金機構提供50萬英鎊的援助。另有訊息說,為了支援英國礦工的鬥爭,蘇聯已暫時停止了向英國運送煤炭。
這一切,自然都給頹勢日顯的礦工工人的罷工起到了雪上加霜的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工會內部的分歧進一步加劇,罷工工人普遍產生了&ldo;厭戰&rdo;情緒。職工大會主席埃克爾斯也顯得很不耐煩,他公開批評斯卡吉爾,還給罷工大潑冷水,說罷工想取得百分之百的勝利,只能是痴心妄想。
柴契爾政府的內政大臣布里頓這時在英格蘭北部利茲召開的青年保守黨人大會上說,煤礦工人的罷工已經開始瓦解了,他們的鬥志也大受挫折。
1984年12月聖誕節之前,柴契爾夫人在倫敦接見了訪問英國的當時蘇聯的&ldo;二把手&rdo;戈巴契夫及其夫人賴莎&iddot;戈爾巴喬娃。戈氏夫婦首次訪問英國,成為國際上的頭條新聞,而柴契爾夫人也因此在國際舞臺上名震一時。戈氏夫婦還沒有離開英國,這位&ldo;鐵娘子&rdo;便開始了舉世矚目的環球旅行。她先是飛赴北京與中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歸還中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英《聯合宣告》,接著又飛抵華盛頓與里根總統討論美蘇和美歐關係問題。這一來,柴契爾夫人似乎成了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大明星,成為東西方超級大國之間&ldo;手挽三方&rdo;的政治活動家。種種跡象表明,她國內那曠日持久的罷工浪潮並沒有把這個女人衝垮,她似乎已走出了危機的怪圈,有充分信心平息國內的紛爭和騷亂。
這一切,自然給英國的罷工工人及其領導人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1984年的聖誕節終於來到。在英國,這一個神聖的佳節似乎與往年沒有什麼不同。人人早就忙著操辦過節的食物和用品。節日的那幾天,什麼社會活動都停止了,人人都分秒必爭,要闔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再緊迫、再煩惱的事兒都被扔到了一邊,且待來年再行處理。因此,聖誕節的歡樂氛圍早把礦工們最後的一點鬥志也給沖刷得一乾二淨。
1985年到了,英國的罷工雖還在繼續進行,但遠遠沒有1984年4、5月間那樣的勢頭,用&ldo;強弩之末&rdo;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到了1985年的3月,持續一年多一點的英國罷工鬥爭以失敗而告終,它沒能阻止英國政府關閉部分煤礦的決定。
至此,&ldo;鐵娘子&rdo;征服了&ldo;暴民&rdo;,在歷史上一直以戰鬥性強而馳名國內外的英國煤礦工會從此一蹶不振,裹足不前,連帶著使英國的工人運動也陷入了低潮。而在工運與政府的對抗中,人們看到了柴契爾夫人強硬作風的&ldo;奇蹟&rdo;;反過來,這又成了她一往無前、巧奪勝利的巨大資本。她做到了威爾遜和希思想做而未能做成的事,用&ldo;法律和秩序&rdo;來迫使工會就範,並於1984年正式透過了《工會法》。
那麼,在煤鐵較量中,&ldo;鐵娘子&rdo;是怎樣擊敗領導煤礦工人大罷工的斯卡吉爾,在雙方角力中一舉成為贏家的呢?
首先,&ldo;鐵娘子&rdo;的強硬並不是建立在沙灘之上,柴契爾政府的強硬政策也不是純屬虛無的產物。早在罷工剛露出苗頭之際,政府就未雨綢繆,預先做好了相應準備。例如大量儲存煤炭:當時全國存煤總量多達5700萬噸,相當於英國煤炭年產量的1/2。加上全國第二大煤礦諾丁漢郡和蘭開廈煤礦一直維持著正常生產,沒有中斷過。又例如大量進口原煤和燃油:罷工期間,政府從美國、荷蘭、波蘭等國就進口了大量燃料。所以,有了足夠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