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83年5月18日,伊莉莎白女王正式宣佈解散議會。
至此,英國大選進入了最後的白熱化衝刺階段。從宣佈大選到舉行大選之間只有一個月的時間間隔。儘管時間如此短促,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還是在其他政黨之後才開展自己競選活動的。柴契爾夫人經過1979年的拼殺,已經深深懂得了一條真理:&ldo;選民對政黨的拉票活動很快就會感到厭煩,重要的是不能讓高潮來得太快,最理想的是在大選前的最後幾天造成持續增強的效果。&rdo;這表明&ldo;鐵娘子&rdo;的競選藝術已漸臻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5月16日,工黨在議會正式解散之前就發表了該黨的競選宣言。該宣言題為《英國的新希望》,主旨有5項:
1在美蘇尚未達成核裁軍協議之前,即率先實行英國的單方面核裁軍,實施無核防禦的核政策;
2退出歐洲共同體;
3實施一項耗資115億英鎊的公共開支計劃,力求在5年內將國內的失業人數降到100萬以下;
4實行廣泛的國有化與再國有化措施;
5給予工會更多的權力。
這個宣言實際是一個與保守黨相對抗、走向極&ldo;左&rdo;的宣言,目的在於吸引那些厭棄保守黨的選民投到自己的懷抱裡來;加上目標定得太高,嚴重脫離英國的實際。這樣,就把相當一部分不支援保守黨、同時又對工黨感到困惑的選民統統驅逐到了社會民主黨或自由黨的麾下。工黨在大選初期實際上犯了一個大錯誤:它的宣言是工黨內部矛盾重重、各派之間未能達成有效妥協的產物。無怪工黨影子內閣中的一位成員也指責它是&ldo;有史以來最長的一份自殺狀&rdo;。
工黨的大選《宣言》一出臺,英國選民就都紛紛指出它恰恰是與保守黨的現行政策針鋒相對、毫無新意的一紙空文。柴契爾夫人乾脆斥責工黨的宣言危言聳聽,譁眾取寵。
保守黨採取的是&ldo;後發制人&rdo;的策略,靜觀工黨宣言出籠後選民的反應而定。果然,5月18日,保守黨發表了題為《保守黨1983年宣言》。在這份《宣言》中,柴契爾夫人並沒有作更多的新的承諾,而只是用溫和的語調重申了她的政府4年來所奉行的各項政策,從而與工黨宣言的走極端、過於偏激的形象恰成鮮明的對照。
這時,柴契爾夫人已不侷限於筆戰了,她要以自己的雄健辯才和緊張的競選活動來爭取選民對自己的認可和贊同。這一著也確實奏效,幾使工黨措手不及,招架不住。
這位&ldo;鐵娘子&rdo;先是向選民擺出了一通大道理,以便進一步宣揚執政黨所取得的成果,大談選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種種實利與好處。對於反對黨極力攻擊的失業問題,她也不加迴避,只是用事實來說話。柴契爾夫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失業是新舊交替的產物,是難以避免的,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失業問題與她推行的新經濟政策有關。她還向採訪她的新聞界人士指出,現時英國的失業大軍將會很快在迅速發展的服務業中找到工作,一些企業倒閉,另一些行業興起,這本是現代市場的普遍發展規律。接著,柴契爾夫人以採礦業為例,說她剛步入政界時,英國的礦業工人多達70萬,曾幾何時,如今只有20萬人了。&ldo;鐵娘子&rdo;於是問道:&ldo;讓原有的50萬工人重新回到原先的採礦業中去,難道就能振興採礦業嗎?&rdo;
形象化的比喻和大道理的說教固然要大講特講,講足講夠,但是柴契爾夫人深知,光是這樣還是不夠的,老生常談的話多了,選民們聽了會感到膩味。她於是採取反守為攻、先發制人的策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攻擊對方的痛處和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