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輿論的評價是,柴契爾首相在其前兩屆任期內,在內政、外交、軍事三方面都取得了赫赫政績,但在北愛爾蘭問題上卻毫無建樹,未能取得舉世矚目的突破,連她本人也險遭暗算。一聲巨響,她本人雖僥倖死裡逃生,安然無恙,但畢竟留給了世人太多的思考:作為二流的西方強國和昔日餘威猶在的日不落帝國,面對日益猖獗的國內恐怖活動,竟然無能為力,無甚作為,豈不蹊蹺?!
第五章 第三次蟬聯英國首相
1 奇蹟‐‐首相一職中的&ldo;三連冠&rdo;
柴契爾夫人不愧是一名實用主義者和功利主義者。當然,這裡所說的&ldo;實用&rdo;和&ldo;功利&rdo;,並毫無通常的貶義在內,而只是表明&ldo;鐵娘子&rdo;善於以卓越的戰略眼光把握機會,蓄勢待發,將斑斕的事業從一個高峰推向另一個高峰。
毫無疑義的是,她對待競選也正是本著這一準則行事的‐‐不斷地與工黨頑強爭奪,&ldo;使工黨作為一支選舉力量從英國政治中消失掉。&rdo;柴契爾夫人的抱負是,在戰後的新時期做邱吉爾沒能做的事,竭盡全力,把工黨執政時實施的福利國家政策和影響&ldo;推回去&rdo;,用&ldo;新保守主義&rdo;的政策拖垮工黨。因此,我們不妨說,柴契爾夫人大力推進同工黨的鬥爭,正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
1987年5月11日,經過長達一年多的醞釀和準備,柴契爾首相決定把1988年應屆大選提前到1987年6月11日舉行。按照慣例,女王於同日將大選日期諭知全國人民。
觀察家不難看出,柴契爾夫人敲定的大選日期是十分適時的。想當年,她利用福克蘭群島勝利的聲浪,不失時機地突然宣佈提前大選。結果,&ldo;鐵娘子&rdo;心想事成,第二次連任首相成功。這次雖然缺乏戰勝者那如日中天的威望,但國內經濟形勢的持續好轉和她在國際舞臺上那十分活躍、牽挽三方的大國領袖形象,確實為她創下了異常有利的條件。
80年代以來,英國的經濟情況確實有了舉世矚目的重大轉機:國內的經濟增長率是26,英鎊走勢穩中有升,股價一直上揚,利率開始下降,通脹率幾年來基本控制在39左右,製造業形勢大好,購銷兩旺,生產率的提高居西方各國之冠。經濟情況明顯改善,就業者的實際收入平均增長了42,國內市場上出現了&ldo;借貸繁榮&rdo;到&ldo;消費繁榮&rdo;的雙喜景象。英國政府於1985‐1986年財政年度的稅收總額超過了上一年度的8個百分點,私有化政策為政府廣開了財源,淨增了50多億英鎊。總之,從1982年起,英國經濟擺脫了&ldo;低谷&rdo;徘徊的怪圈,其增長速度超過了法國、義大利和聯邦德國,僅次於遠東的日本。儘管經濟發展還存在著一些負面因素,諸如:失業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全國維繫著300多萬的失業大軍;製造業雖然欣欣向榮,但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南富北貧,國家經濟的發展頗不平衡,等等。但是,從發展情況來看,柴契爾夫人在第二任首相期間的總的經濟形勢,的確是逐年看好的。
在國際舞臺上,柴契爾首相以其精明和膽識拓寬了英國的活動空間,尤其是以其直來直去、不屈不撓的外交風格,在歐、美、蘇三方關係中扮演了一名獨特的、不可取代的溝通與協調角色,發揮了新時代中不同凡響的影響。論者以為,這是自邱吉爾以來,任何其他首相都是做不到的。
早在1986年保守黨在伯恩茅斯舉行的年會上,柴契爾夫人在準備演講稿時,就著眼於來年的大選而頗費精力。她對自己的幕僚說道:
&ldo;我必須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