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代,燕太子丹刺秦王失敗。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大舉伐燕,“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確立了秦對遼東包括蓋州地區的統治。
在戰國末年,天下大勢如棋局般錯綜複雜,燕國的都城薊城,便是這盤大棋上的一顆重要棋子,而此刻,它正被寒風緊裹著,彷彿連空氣都凝固了。夜幕如一張巨大的黑幕,緩緩降臨,將這座古城籠罩在一片深沉的寂靜之中。城牆上,燕太子丹的身影孤獨而堅毅,他身著厚重的鎧甲,目光穿越重重夜色,直抵那遙不可及的秦國疆域,心中五味雜陳。
“荊卿,”太子丹的聲音打破了四周的沉寂,他緩緩轉身,面向身旁那位同樣身著黑衣,面容冷峻的男子——荊軻。兩人雖站立於寒風之中,卻似有無形的火焰在彼此眼中燃燒,那是對家國命運的深切憂慮,也是對即將踏上征途的決絕與不捨。
“此行兇險異常,秦國強大,秦王嬴政更是狡猾多疑,你可曾後悔?”太子丹的話語中透露出難以掩飾的擔憂,他深知此行九死一生,卻也不得不為之。
荊軻聞言,輕輕搖了搖頭,目光更加堅定。“太子厚恩,軻銘記於心。自入燕以來,得太子賞識,委以重任,軻已誓死相報。況且,秦若不滅,六國將無寧日,百姓何日方能安居樂業?此行雖兇,卻是軻身為劍客,身為燕人,應盡之責。只願此行能解燕國之危,哪怕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次日清晨,易水河畔,薄霧繚繞,彷彿天地間都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河水潺潺,似乎在訴說著離別的哀歌。高漸離,這位以擊築聞名的樂師,早已等候在此,他身著白衣,手持長築,準備為荊軻送行。隨著高漸離指尖輕撥,激昂而又悲壯的樂聲瞬間響徹雲霄,如同戰鼓擂動,又似泣血悲歌,直擊人心。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仰天長嘯,聲音中帶著幾分悲壯,幾分豪邁。他深知,這一去,或許便是永別,但他更明白,自己肩上承載的是燕國的希望,是萬千百姓的期盼。送行的人群中,有人掩面而泣,有人緊握雙拳,眼中滿是不捨與敬佩。
荊軻一步步走向河邊,每一步都顯得那麼沉重,又那麼堅定。他回頭望了望太子丹,兩人目光交匯,無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隨後,他毅然轉身,踏上了前往秦國的征途。
然而,歷史的車輪總是充滿了未知與變數。荊軻雖勇,終因秦王的機警與防備,以及秦宮內部的重重陷阱,未能完成刺秦的重任。當那把浸滿劇毒的匕首在秦宮大殿上劃出一道寒光時,卻未能觸及秦王分毫,反而引發了一場混亂。荊軻在搏鬥中英勇犧牲,他的鮮血染紅了秦宮的大理石地面,也染紅了歷史的長卷。
荊軻的失敗,雖然未能改變秦滅六國的歷史程序,卻也在後世留下了無數傳說與讚譽。他的勇敢、忠誠與犧牲精神,成為了激勵後世無數仁人志士的典範。而燕國,雖然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但荊軻的故事卻如同一股不滅的火焰,永遠燃燒在人們的心中,提醒著後人勿忘國恥,自強不息。
風起雲湧的時代,英雄輩出,荊軻雖未能成功刺秦,但他的事蹟卻永遠銘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之上,成為了那個動盪年代中最耀眼的一顆星辰。而燕國的都城薊城,也見證了一段悲壯的歷史,見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危難時刻所展現出的不屈與堅韌。
:()蓋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