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有良知否? (第1/3頁)
浮沉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早上一進學堂,王和垚就覺得有些異樣,學子們竊竊私語,有人搖頭嘆息,有人憤憤不平,似乎在談論著一件見不得光的事情。
姚江書院雖然文風自由,很少禁言,但大清以異族統治漢民千萬,朝廷治下文法森嚴,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之詩文獲罪,姚江書院的諸般言論,也自是戴著鐐銬起舞,難得隨心所欲。
見不得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旦有瘋言瘋語,立刻就是鐵與血的屠戮。
姚江書院七十多弟子,不知是形勢使然,還是追慕孔夫子七十二門徒古風,但人心難測,良莠不齊,難免是各色人等,賢劣不一。
姚江書院的第三代主講史標,字顯臣,是書院創始人之一沈國模年齡最小的弟子,也是如今姚江書院的第三代主講。和前任主講韓孔當開放的教學理念不同,史標嚴禁學院師生針砭時弊,縱論時局,以免被官府猜忌,惹禍上身。
姚江書院授課的都是一方大儒,宣告在外,主講史標亦是餘杭名士,連海內名儒黃宗羲也對他禮敬有加,這也使姚江書院名聲大噪,譽滿江南。
姚江書院主講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輔以四書五經,學生有考取功名者,也有皓首窮經者,個人志向,學院並不強求,至於學子是不是隻是來姚江書院“鍍金”,學院也不在乎。
這倒是合乎學院的宗旨——有教無類。學子來學堂讀書繳費,學習先賢“良知”理念,學堂得以正常運轉。
畢竟,靠各方捐贈不是長久之計。
不得不說,在西方自然科學大邁步的時候,東方的古國已經落後和被拋棄了。
“老黃,到底怎麼了?”
王和垚在位置上坐下,輕聲向一旁的黃俊森問道。
“你還不知道啊!”
黃俊森湊過頭來,低聲細語:“杭州城,滿城的韃兵,糟蹋了一個良家女子。女子自盡,家裡人去杭州知府衙門告,知府衙門不予受理。女子的兄長又去巡撫衙門鬧,結果被韃兵打瘸了腿,關進了大牢……”
王和垚目瞪口呆,心頭壓抑。
滿清入關,平定天下,在大江南北各重要城市大建滿城,用以旗人官兵居住,廣州、杭州、南京、荊州、西安城等等。京城更是內城歸了旗人,漢人全被驅逐到了外城。
清順治五年,因杭州為“江海重地,不可無重兵駐防,以資彈壓”,清廷決定劃定杭州城西北,西臨太湖一帶,作為八旗大兵的駐紮地。杭州旗營駐防3000餘人,以旗兵為主,可謂江南重要的軍事駐地。
此時是康熙十二年,江南才平靜不過十幾年,天下初定,旗人地位超然,欺負漢人,那是常有之事。此次杭州城旗人作奸犯科的事件,也不過是冰山一角。
“這事,怎麼會傳到了餘姚?”
王和垚按捺住心頭的憤怒,繼續問道。
“李治廷,受辱自殺的女子是他表妹,也是他的未婚妻子。他父親雖然是餘杭縣的典史,但也是人微言輕,幫不上忙。”
王和垚不由得一驚。他轉過頭去,果然,粗壯高大的李治廷坐在位子上,耷拉著頭,一言不發。
王和垚暗自思量,這個小胖子,還是有些人情味。
“見過主講!”
史標邁步走了進來,學生們一起站起身來行禮。
“坐下吧!”
史標輕輕擺了擺手,目光在無精打采的李治廷身上轉了一圈,開始講起課來。
““良知”一詞始於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史標正在釋疑解惑,李治廷忽然站了起來,高大的身影雄壯魁梧,像一扇門板一樣。
“主講,你說人人都有良知,那為何旗人糟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