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樂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哥,此番征戰南安,即將烽煙四起,我聽聞那南安之主李譽的皇后,小周後與其早亡的姐姐大周后一樣,姿色傾城,其美貌之盛,竟可與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相提並論,實乃世間罕有。”樂樂的眼神中閃爍著幾分促狹,嘴角勾起一抹頑皮的笑容。
於樂聞言,眉頭微蹙,目光如炬,狠狠地剜了樂樂一眼,語氣中帶著幾分責備與無奈:“你這丫頭,整日裡心思不放在正道上,淨想這些無稽之談。家中嫂嫂們也是,怎會讓你來打探這些風花雪月之事?她們是擔心我動了凡心不成?”
樂樂嘿嘿一笑,撓了撓頭,解釋道:“嫂嫂們也是關心則亂嘛。哥,那孟昶既已歸降,咱們就這般養著他,任他吃穿不愁,是否太過寬待了?畢竟,他雖降,卻也曾是敵國之君啊。”
於樂聞言,神色稍緩,沉吟片刻後,緩緩道:“孟昶此人,雖曾為敵,但其歸降之舉,確也避免了無數無辜百姓的塗炭。他之功勞,非在於戰場廝殺,而在於一念之仁,挽救了萬千生靈。我們養著他,不僅是念及他的功勞,更是為了彰顯我朝之寬宏大量,讓天下人看到,歸降者亦可得善終,以此激勵更多迷途知返之人。”
樂樂聞言,也收斂了嬉笑之色,對兄長的胸懷與遠見多了幾分敬佩。
......
“陛下,有商人告密,說是瑞軍於荊南建造戰艦千艘,如今大瑞興軍攻我在即,我朝是否派人秘密焚燒大瑞戰船,阻其攻我?”
南安皇帝李譽,他非但精通翰墨,筆下生花,于丹青之道亦遊刃有餘,更兼音律繞樑,詩文傳世,尤以填詞一藝,獨步天下,成就斐然,堪稱文治武功之外的另一番盛世風華。然而,這位才情橫溢的君主,內心深處卻藏著一份對世事紛擾的深深畏懼,故而面對朝中奏章,即便是關乎國計民生之重,他也常懷憂懼,遲遲未敢輕易落筆批覆,生怕一字不慎,便引來無妄之災。
時值國家風雨飄搖之際,邊疆烽火連天,內政亦是暗流湧動,南安大地上瀰漫著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氣息。李譽帝心憂如焚,夜不能寐,然其舉止卻頗令人費解。在這緊迫關頭,他非但沒有勵精圖治,反而頻繁召叢集臣,於金碧輝煌的宮宴之上,觥籌交錯,宴樂聲聲,彷彿欲以這片刻的歡愉,忘卻那壓頂而來的國難。
悲歌四起,迴盪在宮殿的每一個角落,那是李譽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憂慮與無奈,化作一聲聲哀婉的旋律,訴說著他對時局的無力與掙扎。世人皆道他昏庸無道,卻不知這背後的苦楚與掙扎,是他作為一國之君,在責任與恐懼之間,難以抉擇的沉重枷鎖。
在慌亂與驚懼交織之下,李譽的心中卻奇蹟般地破曉了一線智光,他緩緩勾勒出自以為是的救國於水火之中的妙計。他決定,捨棄那曾象徵無上榮耀的國號,轉而謙卑地自稱為“江南國主”,以此示弱,期許換取一絲喘息之機。
他親筆書信,字裡行間滿溢著誠意與哀懇,並派遣其手足情深之弟,鄭王李善,踏上朝聖之路,攜帶滿載江南風物與臣服之心的朝貢,前往那權力之巔,上表懇請解除那詔書之中,不再直呼其名、保留一絲尊嚴的禮遇。此舉,既是無奈之舉,亦是深謀遠慮,意在以退為進,保全國家免於更深的災禍。
於樂在審閱了這份沉甸甸的奏章後,心中泛起了一絲複雜的漣漪。他終是點頭應允,那份寬容背後,或許也藏著對李譽這份識時務的讚許。然而,當李善滿心以為能帶著希望迴歸故土之時,卻未曾料到,自己竟成了這場政治博弈中的一枚棋子,被悄然扣留,成為了雙方角力中的一個微妙砝碼。
如此一來,李譽的決策雖顯悲壯,卻也透露出幾分智慧與決絕。江南之地,在風雨飄搖中似乎尋得了一絲微妙的平衡,而這一切,都源自於那日在驚恐深淵邊緣綻放的智慧之花,以及一位君主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