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5頁)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墨家傳播手工技能,儒家傳播祭祀以及所包含的思想,都是處於這樣的背景之下。老子是一個傳奇色彩極其濃厚的人物,莊子是宋國蒙人,出身不明。莊子也屬於殷文化一個支流的代表人物。
儒、墨、道實際上都是從同一條大河中分流出來的支流。如果要對此進行論證,將是一個很大的論題,在此談及這些只是為更好地說明“儒”。
所謂“儒”,是指與鬼神比鄰而居,相信靈魂不滅的人們的生活方式體系,在經過挫折和流浪磨鍊之後,不斷適應時代的潮流並對自身進行改造。
回顧一下時代形式,如前所述,較之於殷,周的統治更為樸素、現實。周在遭到犬戎的侵略進攻後,於公元前770年被迫東遷。犬戎發動的並非突然襲擊,而是趁周國內*之際發兵進攻。自武王后第十一世宣王(前827—前782年在位)統治時期,中央集權的軍事國家成立。在這種體制下,民心極其不穩。宣王之子幽王(前782—前771年在位)極度寵愛一個名為褒姒的女子,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欲廢掉先前所立的太子宜臼,於是引起了內亂。在犬戎的進攻下,幽王被殺,廢太子宜臼逃走,第二年遷都洛陽。公元前770年以後稱之為“東周”。這一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壯大。超級大國晉在公元前403年分裂為韓、魏、趙三國諸侯,在此之前被稱為“春秋”時期。此後直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前221年),被稱為“戰國”時期。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物。因為他是儒家之集大成者,所以說儒教誕生於春秋時代。之前對儒教的雛形只做大致瞭解,下面我將重點對孔子之後的儒教進行考察。
葵丘之盟
為了瞭解儒教誕生於怎樣的環境,最好是先來研究一下孔子出生一百多年前的“葵丘之盟”。
葵丘,地名,殷遺民國——宋的都城。
當時,雄領各地諸侯的當屬齊桓公。在名宰相管仲的輔佐下,齊國強盛一時。當時南方的楚國(現在湖南一帶)勢力發展壯大,齊桓公召集中原各諸侯——宋、鄭、衛、魯等在葵丘會盟。位於現在的湖南一帶的楚國,屬於長江中游的國家,與黃河流域的中原諸國相比,性情氣質略有不同。在中原看來,楚國不過是野蠻的軍事大國。中原諸侯皆以“公”自稱,雖說周王室日漸衰微,但仍然存在,因此沒有人敢改稱王。而楚卻自稱為王,並若無其事地宣稱: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意思為,“我”自稱“蠻夷”,因此中國——指中原——的諡號規則與“我”無關,“我”想更改稱號便更改稱號。雖不知禮儀,但軍事力量強大。楚不斷髮兵北上,給中原諸國帶來很大威脅。為了抵制楚的進攻,中原諸國必須聯合起來。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自然是好事,但在當時還無法實現。中原諸國為了加強相互聯絡,便制定了盟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獲得彼此間的認同和信任。
制定類似憲法的共同契約,共同發誓遵守——這就是葵丘之盟的目的。葵丘之盟的內容在《孟子 ·告子下》中有詳細記載,共有五條。孟子(約前 372—前 289)對此均用“命”的形式來表示,有神命之意。第一條“初命”:
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第一條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條。“孝”被當作是儒教的基本德目。《春秋左氏傳》中有記載:
孝,禮之始也。
誅,表示處以刑罰,有“誅責”的用法,因此在此並非誅殺之意。但又出現在條約之首,據此可以推斷該刑罰一定為重刑。樹子,指確立諸侯的繼承者。天子原指由諸侯認定的嫡子。變更繼承者是引起大亂的根源。周幽王因為更換太子而導致亡國,自己最終也被殺死。不要立妾為妻。幽王已有正後——申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