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文明的流浪 (第1/2頁)
紅薯七十二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孫老師:“我們對敘國是充滿同情的,看到別的國家在經歷這樣的災難,大部分國人還是挺心痛的,就像看到了以前的我們,所以我們也在盡力幫助這樣的國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這方面的訊息,2003年,阿富國內部發生戰亂,他們的文物被送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巡展,對外說是進行文明交流,實際上也是為了避免這些文物被毀在戰火中”
孫老師講述了阿富國文物出國巡展的初衷。
聽到這件事,很多人不是很理解這種活動,這部分人想:都怪你們這些後人不尊重老祖宗,要是你們不把這些東西挖出來,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但是想到前面看到的城市廢墟,他們又覺得不太確定了,要是遇到瘋子,直接用那種殺傷力強大的武器轟炸的話,也不能保證他們的墓地是安全的。
這樣看的話,確實是由國家部門出面保護更保險一點。
有人突然回味過來:本來陪葬品是屬於我的,我現在還要擔心被別的國家搶去,這不對吧?
不過想想自己的東西被異邦國搶走或者炸燬了,那還是被後人挖了更好一點。
孫老師:“我們一直堅信文化在,國家則存。所以特別能理解阿富國這種境遇。所以我們國家加入了這場文物的保護行動。”
唐朝。
李世民一臉思索:文化在則國家在。
他覺得這是對的,人在世上,避免不了死去,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這片土地上換了又去,幾千年時間,華夏大地上換了多少代人。
可是文化確實不一樣,它是源遠流長的,只要文化核心還在,這批人的精神核心就還在,他想到了生物課上說的遺傳資訊的知識點。
文化就好比細胞中的遺傳資訊,一直一直遺傳下去。
孫老師:“不過保護文物並不是嘴上說說就行的,它的運輸、維護等都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如果中途出現意外就變成了國際事件了。不過還是有很多國家站出來了。這批文物前後在”
西漢。
劉徹想:雖然不太理解這個阿富國國內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是確實後世的情況和我大漢不一樣。如果在我大漢,這些東西可以直接當作進貢就好了,不必這麼費事。
但是後世不一樣,尤其是後世的z國講究國家平等交流,肯定是不能貪圖別人的東西的,保護不好確實會發生國家事件。
北宋。
趙匡胤聽到這批文物在這麼多國家展出,感嘆:這算是一場文明的流浪了吧?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這個阿富國應該也不會把他們如此珍重的東西放在別的國家。
孫老師:“之前的巡展還算順利,按照原定計劃,這批文物在我國的博物館裡面展覽完後,將要繼續前往下一個博物館,下一個博物館是鷹醬家的。令人意外的情況發生了,2017年,接手的鷹醬家的博物館傳來訊息,他們要取消這批文物的巡展。”
唐朝。
李世民驚訝:那要怎麼辦?這個時候阿富國的戰火已經停了嗎?如果還在打仗的話送回去就完蛋了。
觀看直播的很多人都出現了同樣的擔憂,之前還不覺得有什麼,可是聽完阿富國的經歷,他們有點可憐這些文物了。
孫老師:“如果不能及時給這批文物尋找下一個落腳點,它就只能回國了,可是當時阿富國國內的局勢極其不穩定。大家也知道,因為一些原因,我國的很多文物現在還流亡海外。晚清時期,我國被列強入侵,它們搶走了我們很多文物,到現在也沒歸還。”
“大家知道那種自己的東西擺在別人家的感受嗎?尤其是並非自願送給它們的情況下。我們期望它們可以早日回來。所以對於阿富國的經歷可以說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