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人是水做的,無論男女 (第1/2頁)
紅薯七十二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生物課中。
看著課件上“核酸”的字樣,很多人想到了前面的內容。
上節課何老師講到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道細胞主要是由水、蛋白質、核酸、糖類、脂質等組成的,並且水的含量最高,佔了細胞的70~90。
當時各朝代的很多人都發出了一個疑惑:這些含量是怎麼測出來的?
後來何老師播放了幾個小實驗,是一些細胞中的物質和化學試劑的反應。
比如花生薄切片和蘇丹三染液反應顯現橘黃色脂肪顆粒,其它物質和不同試劑反應呈現不同顏色,但這種方式只能觀察到各種細胞裡面包含著什麼物質,對於含量是怎麼測出來的這個問題,他們沒有得到答案。
他們覺得高中生物課程的講解還是太淺薄了。
北魏。
上節課說過小麥種子燃燒後的灰燼是無機鹽,於是賈思勰在課後找了一些不同的種子來燃燒觀察。
工具自然十分簡陋,但這種實驗讓他覺得十分有趣,以前沒有這麼細緻地思考過種子的成分。
看著黃色的小火苗,他思索著:原來種子裡面的澱粉、脂質、蛋白質燃燒起來是這樣的。
想著剩下的灰燼屬於無機鹽,他想到了農民種地後會把田地裡面的草木一把火燒了,給土壤增加肥力,那些灰燼裡面應該也有無機鹽了。
當時賈思勰突然靈感大爆發:如果把灰燼裡面的無機物集中起來作為肥料,肥力應該會更強大吧?
好幾個人都想到了這個問題,他們想著給糧食作物施肥相當於在給這些作物補充無機物,無機物的含量影響了作物的生長好壞。
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南宋。
宋慈想到上次課堂上說的,水含量佔了人體的65~70,他知道人體內水含量比較大,但是具體含量他是不清的。他好奇後世是怎麼得出的資料,不過何老師並沒有詳細說明。
他想:難道是把人身上的水分抽乾得出的結論?可是這樣的實驗也太反人類了,應該不會有這麼喪心病狂的人幹這種事情吧?
最後,他猜測:估計是用逝去的人做的實驗,但即使這樣也還是有點殘忍。
有些人在晾曬糧食的時候會想起來自由水和結合水,腦子裡時不時跑出來一個念頭:曬糧食是在減少糧食中的自由水。
主要是這個名字有點洗腦和好記。
對於缺少大夫或者沒有經驗的地方,各朝代的人都記住了一個事情,那就是大量排汗後需要補充一點淡鹽水,不然容易引發身體脫水。
學到糖類的時候,大家認識到了後世對於糖類的劃分,單糖、二糖和多糖。
具體的化學結構他們是看不懂的,但是因為何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舉了很多例子,大家也不是完全理解不了。
戰國時期。
扁鵲秦越人想到上次說的急性腸胃炎可以用葡萄糖治療,雖然他們這個時期目前還不能製作後世那樣純淨的葡萄糖。
不過他可以想辦法從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或者水果裡面試著提取糖分進行稀釋,這樣也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
東漢。
華佗印象最深的內容是幾丁質這種多糖,它廣泛存在於甲殼類動物或者昆蟲的外骨骼中。
它的作用很廣,可用於廢水處理,製作食品包裝紙和食物新增劑,還可以做衣服。
華佗不知道食品新增劑是幹什麼的,但他牢牢記住了一件事,這個幾丁質可以製作人造面板。
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他的眼睛都亮了。
這東西好啊!
對於被火燒,熱油、熱水燙傷,或者面板受到重創的人來說,完全就是一個福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