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新聞 (第1/3頁)
紅薯七十二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的語文課是幾篇人物通訊連講,第一個人就是袁老。講完袁老,接著講了一位科學家和一位在平凡崗位上的銷售員。
看到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觀看直播的人有點不太理解,為什麼要把完全沒有任何聯絡的三個人放在一起討論。
宋老師總結:“這三篇人物通訊都是透過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比如袁老他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尋找他夢想中的水稻;銷售員面對不講理的客戶時是怎麼處理的,他下班後累得上個樓梯都需要扶牆;科學家包裡面一張又一張的小紙條等。這些細節描寫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唐朝。
韓愈回想著前面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心裡飛速思考。
他覺得後世這些文章真的挺奇特的,除了描寫重要事件,很多時候還要把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甚至是可以簡略的對話都清清楚楚地寫出來。
某些內容讓他有一種十分繁瑣的感覺。
用他們時期的話語可能幾百字就搞定了,換到後世之後可能需要上千字。他思考著有沒有這個必要。
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但是寫話本小說的作者們就比較習慣這種寫法了。
雖然這些人物通訊是寫真實事件的,但是他們知道,裡面絕對經過藝術化處理,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比較能吸引到人。
宋老師:“生活在一個資訊社會,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和訊息接觸。時代賦予了新聞工作者一個神聖使命,他們的工作就是研究和掌握包括人物通訊在內的新聞的寫作方法,透過新聞來反映社會各界多姿多彩的人物和事件。”
接著宋老師講述了新聞及其價值。
聽完,大家對這個古今異義的詞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唐朝。
李世民品味著新聞、媒體等概念,突然理解了後世的人為什麼會知道那麼多東西了。
除了書本上的東西,原來他們還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了解社會。
之前在課間休息的時候,他看到有的學生在討論問題,那些問題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已經遠遠超出書本內容了。
不過對於媒體這個東西,他是持保留意見的,沒有覺得太好。
北宋。
蘇軾看著宋老師展示在課件上的新聞案例,一臉思索。
這其實可以說就是他們這個時期的邸報,可是載體和形式又有所不同。
各朝代的邸報是掌握在官家手上的,一般只在官員之間傳閱。民間是禁止發行小報的,一旦被發現私人刊發,將會受到嚴厲查禁。
可是看著後世新聞多種多樣的形式,他有點不解:後世把這個權力放給普通大眾了嗎?
雖然說以民為本,但是如果把新聞權力完全放開,對於國家治理不太有利吧?
即使後世的z國已經十分得民心了,但一個政府是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另外再加上一些外部勢力的插手,如果有人想要抹黑當權組織,他們將會不遺餘力地大肆撰造浮言,胡亂傳播,這種危害還是挺大的。
蘇軾有點想不通後世這種模式,加上後世資訊傳遞的速度相比他們這些時期更是驚人,他覺得新聞的管理更難了。
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
清朝。
雍正看著課件上的媒體分類,什麼大眾傳媒、小眾傳媒,還有什麼官媒和自媒體等多種新聞傳播模式,也是十分好奇後世的政府是怎麼平衡和管理這個問題的。
他看到這些自媒體人討論的事情範圍還挺廣的,小到個人的生活,對文化的理解,大到時事甚至政治解讀。
尤其是想到後世的人口總量,他對這個問題更好奇了。
宋老師:“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