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上雲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凡事未算勝,先算敗。
雖然王建軍他們在指揮部的指導下按部就班,接近坤沙的核心的行動,尚且未見一絲波瀾。
但是以李承志的行事風格,已經給他們提前鋪好路子。
突破的決定性人物就是坤沙的“參謀長”,也是“撣邦軍”的核心人物之一,張蘇泉。
張蘇泉,1948年畢業於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屬黃埔第20期。
據四川廣元籍作家鄧賢所著《流浪金三角》第二十九章《理想之光》第52至第53段記載:張蘇泉生於1927年,1949年撤到臺灣。
國軍於1958年成立特戰第一總隊(專門執行[七分敵後抗暴]任務)張蘇泉為特戰總隊中的一名軍官。
59年的時候,第1特戰總隊全隊1200人受到指派增援滇緬孤軍,張蘇泉隨之來到金三角。
但由於緬甸政府的抗議和美國的壓力。
大部分第1特戰總隊隊員於1961年國雷行動(取蔣經國之“國”及cia臺北站站長雷克萊恩之“雷”)中撤退回臺,但張蘇泉沒有走,而是繼續留在緬甸。
據張蘇泉說是自願留下的,不過從臺軍方30年一直開餉給其在臺的親人,1989年滿60歲退役時還授予其上校軍銜這一點來看。
張的這些行動很顯然並不完全是個人行為。
從1961至1963年的這一段時間裡,張蘇泉曾任原殘軍副總指揮兼第1軍軍長呂維英所組建的“110特種部隊”(其實就是僱傭軍)的參謀長。
但寮國政治勢力變幻不定,這支僱傭兵部隊也就沒有了生存空間。
“軍長”呂維英獨自去了泰國,張蘇泉便成為了這支殘破不堪小隊伍的首領。
他和坤沙結識源於一個偶然的機會,1961年,某黨殘軍第二次撤退臺灣時,他留了下來,作為僱傭軍在當地紮根,在一次潰敗時結識了坤沙,並投身其中。
1963年他結識坤沙,具有豐富的亞熱帶地區叢林作戰經驗的張蘇泉很快便成為坤沙軍的參謀長,為坤沙訓練軍隊,指揮戰鬥,戰勝了緬泰政府軍的數十次圍剿。
也就是說,張蘇泉曾經是坤沙的上司。
他們在1963年之前就認識多年。
那時,坤沙參加了國民黨殘軍在緬甸北部招募的部隊。
張蘇泉作為黃埔嫡系學歷的軍官被派遣到緬甸北部時,軍銜和職務都比坤沙高,而且張蘇泉還以上司的身份率領坤沙戰鬥。
只不過時移世易,後某黨殘軍受國際壓力撤離中南半島,坤沙則組建了自己的民族武裝,開啟了自己的發家之旅。
由於金三角是某黨反攻大陸重要的棋子,也是收集大陸內地情報最佳的管道,而擁有龐大馬幫勢力的坤沙則是確保這個管道得以暢通的力量。
因此某黨政府曾於1969年委託坤沙擔任華僑協會聯合會第四屆執行委員會委員。
眾多資料顯示臺方在拉攏和利用坤沙,可以說張蘇泉留在坤沙身邊,既是幫了坤沙也是在默默完成臺方面所交給的任務。
1969年坤沙被政府軍誘捕,在坤沙被政府監禁後,是張蘇泉一方面積極武裝力量,同時無所不用其極的透過綁架老大哥記者想要透過“交換人質”的方式來營救坤沙。
後來雙方透過利益交換。
緬甸政府在保全了面子的前提下,於1974年9月7日釋放了坤沙。
後又在張蘇泉的精心策劃安排下,“越獄”回到了泰緬邊境的“金三角”地區。
不久,坤沙採取了張蘇泉的建議,將人馬拉到當時泰國軍警無法顧及的北部邊境地區。
當時,泰國邊境地區由於有泰共的小股武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