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4/4頁)
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的他,雖現在在村裡不再是支書,可仍把著村會計的位子,十天半個月便去鎮上報一次賬,同樣是會計,老李頭當了那麼多年只負責算賬,劉國立始上任上,便牢牢把住了村裡的公章,是以,村裡頭看重他的卻比支書解建斌的還多。更別說,劉國立還有個在縣公安局上班的兄弟;有個嫁給來中國開工廠的韓國人、如今在北京市裡落戶的親妹妹;劉國立雖不做書記,鎮上的幾個幹部跟他卻比跟解建斌熟得多,多少因著上頭有人的緣故,逢年過節還互相走動著喝親戚酒;劉國立家是方圓百里少有的四世同堂,劉國立他奶奶虛歲九十八,還能自個兒挎著小簍子上山拾蘑菇……可以說,在丁槐村,劉家相當於村裡閃閃發光的風向標,劉家人的發言,絕對比別人有深度,有說服力,有影響力。
再轉到當下話頭兒,這會兒子,有了劉國立他奶奶——那位本村年紀最長的老太太的這句感嘆,大家對技術員的崇敬之情,立時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村裡有那尚未定親出嫁的姑娘,看到技術員們打身邊經過,那青春洋溢的臉蛋上便會立刻浮現一片紅豔。天哪!同樣是的確良襯衫,人家技術員的襯衫上就沒有一塊埋汰地兒,不光乾淨整齊,還薰著說不出有多好聞的古力香。嘖嘖!這可真是比抹了雪花膏的姑娘們還吸引人,比那頭上噴了著哩水兒的小夥兒還洋氣有型!
隨著技術員的駐紮,村支書解建斌便開始整日在村裡宣傳號召建大棚。或早或晚,生產隊的大喇叭不再廣播誰誰家賤價賣死豬肉,誰誰家用黃豆可以換豆腐,取而代之的是,縣裡下達的好政策、新檔案:《建大棚致富,種冬菜脫貧》……
分地到戶這些年,丁槐村其實發展得不錯,早就脫了貧,沒了溫飽之憂,大家手裡或多或少都有了幾分積蓄。對於解建斌整日在大喇叭裡扯著嗓子的鼓動號召,剛吃完午飯,整蹲在牆角曬太陽嘮嗑的老頭子老太太們有時還會接龍似的幽上一默: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養豬!拔苗樹枯枯一棵,改嘴豬死死一窩。
這是丁槐村生產隊大院門口漆寫的宣傳標語,人家別的村一般寫的是“少生孩子多種樹”,丁槐村因為出了好幾戶養豬婆娘,村幹部就尋思著結合實際,抓住本村特色,將“種樹”改成了“養豬”。也是趕巧了,村標語剛改沒多久,那幾家養豬戶家的豬便開始成窩成窩的死,於是便有那起鬨湊趣兒的,在後邊又加了這麼一句,自此,這句宣傳標語也成了十里八鄉的句樂呵話兒。
顯然,解建斌的動員並不成功,過了近一個月,魯東半島早已開始落霜,那露天的黃土地都凍上了,蓋起大棚來的還是隻有林民一家。
林民家的大棚蓋在了村西頭,離村子有百十米的斜坡上,棚前幾十步遠處臨著鎮通村的主幹道,棚後一片片大小菜園子,著實方便了日後澆地用水和客戶進村。李家大棚背面三十多米長的泥牆,前邊向陽處立著水泥柱子,插著長竹竿子,南北七八米寬的塑膠膜牢牢地被繩子、鋼絲固定在竹竿上。棚里拉的電線,棚頂垛滿了草蓆子。除此之外,林民家的大棚西頭還起了半間房大小的小屋,溫室棚的門就在小屋裡,屋子裡盤了鋪炕,炕頭的木桌子上擺滿了鍋碗瓢盆——這是打算在這裡過冬了。
村裡人看新奇一樣一波波地來參觀、打量,技術員們站在大棚泥牆邊上,如同現如今常見的售樓處小姐般,滔滔不絕地向大家介紹著大棚這處那般的優勢,並拍著胸脯信誓旦旦地做保證,只要支起大棚來,就一定能在這個冬天吃上水嫩嫩、綠幽幽的小黃瓜!
漢子們只做耳旁風過過耳朵便罷,倒是不少大姑娘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