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長輩思想都比較傳統,以免惹得長輩不高興。 走親戚,要保持禮貌,要對在場的人一一打招呼,該叫到的人應叫到。拜年的交流多說好話、讚美的話,開玩笑調侃要掌握好度。 不要在主人家逗留時間太長,吃完飯之後休息一會兒就和主人打招呼離開,以免耽誤主人其它活動安排。 對於孩子們來說!在拜年時最高興的事兒於收到長輩的壓歲錢。“壓歲錢”大都是嫡親的家裡長輩給晚輩的。因此,在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的一段諧趣的童謠: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地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頭兒就走。那麼為什麼春節要送給孩子們壓歲錢呢? 傳說古代有個叫“小祟”的小妖黑身白手,每年三十夜裡,他都會來,專門摸熟睡的小孩的腦門。小孩子被摸過之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小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覺,就叫“守祟”。後來,嘉興府有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非常寵愛。在年三十的晚上,為了防止“祟”來侵擾摸孩子。老夫妻倆一直逗孩子玩。小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拆,拆了包。小孩子在玩累了之後,困得不行了,還是睡著了。但在他睡覺之前時,他很隨意地將紅紙包的八枚銅錢放在枕頭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來,“祟”來了,“祟”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腦門時,突然孩子的枕邊迸發出一道金光,“祟”慘叫著逃跑了。這件事情傳開之後,人們紛紛效仿,大年夜裡用紅紙包上錢放在孩子枕頭底下,“祟”就再也不敢前來摸孩子腦門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時久天長,就被稱作為“壓歲錢”了。當然,這只是人們賦予“壓歲錢”神秘法力的一種傳說。 我國民間最早“壓歲錢”是出現在漢代,又叫“壓勝錢”。最初的“壓歲錢”並非真錢,而是形同錢幣的一種裝飾物,或銅的制或鐵製;形狀或圓形方孔或鏟形。上面鑄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祝福語,或鑄二十生肖圖、八卦圖等吉祥紋飾。 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已經變成真錢!大多數是用紅繩繫著。長輩可在晚輩拜年時賞給他(她),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清人吳曼雲在《壓歲錢》詩中寫道:“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天香得嬌兒一夜忙。”由此可見,“壓歲錢”是孩子們新年最 快樂的收穫。他們用壓歲錢買自己平時喜歡的東西。 民國以後,給孩子的“壓歲錢”已演變為用紅紙包100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則用紅紙包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貨幣改為鈔票之後,長輩喜歡以號碼相連的新鈔賜給孩子們,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高升”“連連發財”。這一習俗沿襲至今。 “壓歲錢”的風俗,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也是長輩送給孩子們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們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祥!喜歡夢妍的蛻變()夢妍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