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隋唐時代,縣尉的職掌依然承襲漢晉,還是主管一縣治安。長安有四尉,大縣有二尉, 其他縣則一縣一尉。可是曹操的那等威風,這會兒全沒了,品秩則每況愈下,京縣尉是從八 品下,下縣尉是從九品下,比主簿更卑微,擠到了九品十八級的最低層。
前已有述,簿尉品秩雖微,然科第出身之士人初入仕途,仍須由此而進。有唐一代,幾 多名人,都有當縣尉的經歷。比如白居易登第後,曾有&ldo;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rdo;的詩句,多少得意,可是他曾經去nb034nb035當縣尉;此外像柳宗元當藍田縣尉 ,賈島當長江縣尉 ,溫庭筠當隨州縣尉等,皆屬此類。現在想想,那麼多大文豪都一個個坐在小縣城的&ldo;警察 局長&rdo;位置上,成天忙著去執行捕盜抓匪的事,未免有些滑稽,可這在古代卻是極正常的現 象。宋朝的制度,也因襲唐朝,宗澤的仕途便以館陶縣尉起家,專門帶著人抓逃兵;還有那 位權相蔡京,亦是從錢塘縣尉做起,《夷堅志》上還記有他帶人去陽村巡捕的故事。歷史上 發生過的宋江起義,在《水滸傳》裡被渲染得轟轟烈烈,但不少史料都說明曾有一個小小的 縣尉做過起義軍的勁敵。如葛勝仲《丹陽集》裡有篇《承議郎王公墓誌銘》,記曰:&ldo;公王 氏,諱登,……男長曰師 醇,次曰師心,……其後師心為海州沭陽縣尉,遇京東劇賊數千人浮海來寇,公適就養在邑 ,命引兵追擊境上,馘渠酋數十人,降其餘眾,一道賴以安堵。&rdo;&ldo;京東劇賊&rdo;是什麼人呢 ?又有汪應辰《文定集》中的《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可以參證:&ldo;公諱師心。……登政 和八年進士第,授迪功郎、海州沭陽縣尉。時承平久,郡縣無備,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 莫之御。既轉掠京東,徑趨沭陽。公獨引兵追擊於境上,敗之,賊遁去。&rdo;類似王師心這種 以縣尉職守&ldo;御盜&rdo;的事例,還可以從宋代史料中找出很多。如《宋會要》記政和五年時, &ldo;敘州南溪縣尉張鈞躬親率領保正等,捕獲放水強盜賊人軟落亨等同夥一十五人&rdo;;《東都 事略》記方臘起義時,縉雲縣尉詹良臣曾率弓兵前往鎮壓。
二尹三衙四老典(3)
元朝時縣尉官職依然存在,官廨稱巡尉司,但同時又有了典史這種官稱。從明朝起,縣 尉 被取消了,原先的職掌大致被剖成兩個部分,大抵獄囚警邏等歸典史主管,還有些巡防、彈 壓、捕盜等事務,酌情分歸巡檢。清朝沿襲了明制,也是每個州縣設典史一員,但又於分管 範圍外,常常充任縣衙門裡的事務官角色,故而又被叫作吏目。吏目是吏胥的頭兒,又是官 員行列的尾巴。尤其令人注目的變化是,明清時代的典史品秩更低下,連九品十八級中最後 一級也沒巴結上,這叫&ldo;未入流&rdo;。不過&ldo;未入流&rdo;也還是官身,而且依循它前身是縣尉的 舊觀念,通常也被看成是佐nb032圈子內的一員,可以升轉,也可能有代理主簿、縣丞 甚至是知 縣職務的機會。吳偉業著《鹿樵紀聞》,述明末清兵下江南史實,謂江陰典史閻應元以防禦 海賊顧三麻有功,升做英德縣主簿。還沒來得及赴任,清軍把江陰縣圍住了,這時候縣衙門 裡負實際責任的,是剛剛接任的典史陳明遇。陳明遇再特意把閻應元請回衙門,由紳民共推 為代理縣令,領導了悲壯的江陰守城戰。和過去的縣尉當由朝廷委派一樣,典史 仍由吏部除授,閻應元是北通州人,卻被派到南方來當這個&ldo;未入流&rdo;。
在明清史上,閻應元是典史輩中較出名的一位,後來江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