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臟俱全麻雀小(1)
看過《老殘遊記》這部小說的讀者,都該記得老殘在齊河縣為賈魏氏澄清不白之冤那一 段故事,因此又會對齊河縣縣衙的構造,留下依稀有點兒輪廓卻又含混不清的印象,一會 兒儀門、大堂,一會兒廳房、門上,一會兒又是本房、花廳……只聽有&ldo;侯門一入深似海&rdo; 一說,難道小小一個州縣衙門內,也有此回折往復、曲徑通幽的景緻?
正是&ldo;麻雀雖小,五臟俱全&rdo;,用這句俗話來形容州縣衙門大牆內的空間狀態,真是再 確切不過了。
我們不妨先從最有象徵意義的大堂看起。具體的大堂都各有名稱,比如明朝時宛平縣的 大堂叫節愛堂,清朝時上海縣的大堂叫清節堂;但它們除了依排列次序被統稱作大堂之外, 還照例有個一致性的別號‐‐訟堂。所謂老爺升堂,聽訟斷案,場面都擺在這個大堂上。古 時候計算房屋佔地面積的單位,以一列為一楹,大堂的寬度和進深規制,照例是三楹。大堂 上的具體擺設,則是:
大堂的背後是堂帳,猶如現在舞臺上掛的&ldo;天幕&rdo;,不過這幕布後面並非是實實在在的 牆壁,而是六扇門,又叫中門,專供縣太爺升堂時進出,所以這堂帳上齊門枋,下及於地, 從中間上方起呈人字形分掛兩邊。由中門往前走,堂上又砌起一塊石臺,比起現在學校裡的 講臺要高出許多;臺上再放一張長方形公案和一把靠背椅子,這就是縣太爺高高在上的地方 了 。在明刻小說的插圖裡,人們還常能見到在中門與公案之間放了一架六扇頭的屏風作障蔽之 用,但到了清末的寫實畫報裡則少見了,看來也是時異事移,原無一貫之規矩的。比如秦漢 時還沒有靠背椅子、高臺面,正史上也只給後人留下縣署前樹有桓表 等零碎記載(參見《漢書&iddot;尹賞傳&iddot;注》)。
公案之上和公案兩邊可記者,即印包、簽筒、筆架、硯臺、醒木,以及寫有&ldo;迴避&rdo;、 &ldo;肅靜&rdo;等字樣的虎頭牌面之類。看過《十五貫》等戲劇的人,對這些應有形象性的記憶。
大堂前也有一面大鼓,放在一個高高的木架上,叫作堂鼓;和鼓樓的作用不同,它是用 來作&ldo;放衙&rdo;的。&ldo;放衙&rdo;,就是宣佈縣太爺退堂下班。元雜劇《竇娥冤》裡,那個昏庸的 楚州太守桃杌下令說:&ldo;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rdo;正可作為這一制度的印證 ,又可見當長官的可以隨自己需要靈活掌握擊鼓放衙的時間。據《堅瓠集》記,宋太祖趙匡 胤曾對縣令們下過一道指示,&ldo;切勿於黃綢被裡放衙!&rdo;大概五代時基層吏治腐敗紀律渙散 ,不少老爺直到日上三竿乃至西斜,還在被窩裡睡覺。所以剛建立新朝的宋太祖有此告誡。 文彥博登第後,被派到榆次縣 當知縣,縣吏新鞔衙鼓一面,文彥博在上面戲題小詩一首,末兩句為&ldo;如今幸有黃綢被,努 出頭來道放衙&rdo;(《宋人軼事彙編》卷9),引用的即是這個典故。《老學叢 談》謂高爽和 孫抱交好,孫抱當了延陵縣官後,高去看他,而孫翻臉不認人,高爽便在堂鼓上題詩一首: &ldo;徒有八尺圍,腹無一寸腸,麵皮如許厚,受打未渠央。&rdo;照這類記載來看,堂鼓上題詩弄 墨,也是一種風氣。
明清時期,衙門上班退堂的訊號改為敲梆子擊雲板,但是堂鼓依舊放在 那兒,專供來不及寫帖子告狀的老百姓鳴擊叫冤用。《坦園日記》的作者楊恩壽系清朝時湖 南長沙人,曾隨其兄赴廣西北流知縣任上,日記裡有這麼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