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月某日,是縣君(即縣令太太)生辰,更莫將來。 (轉引自清人獨逸窩退士著《笑笑錄》卷3)
逢到這類告示,好事者就要在八字牆上行錦上添花之舉了。比如上述神泉縣令的第二 張太太生日佈告貼出來後,就有人偷偷在上面加了首《鷺鷥詩》:&ldo;飛來疑是鶴,下處卻 尋魚。&rdo;又如宋人束元嘉當嘉陵知縣時,不知為何原因,張榜禁醋,便有人大書四字在告示 旁邊‐‐&ldo;束手無措&rdo;。連告示帶&ldo;添花&rdo;,讀起來益發有味(轉引自清人獨逸窩 退士著《笑笑錄》卷2)。
不用說,這些&ldo;添花&rdo;都是趁著夜黑無人時,偷偷貼上去的。縣衙門管這叫&ldo;謗 文&rdo;、&ldo;謗詩&rdo;,斥其詆毀當道,一經發現,便要撕去或覆蓋;僅僅因為作者都是無名氏, 才無從追查拿辦而已。不過,也有些官員是把&ldo;謗文&rdo;當補藥吃的。如《獻徵錄》記,明 初時任勉當番陽縣令,把一些瑣碎的民事糾紛委託給鄉裡有德學、且為民眾所敬重的長 者隨時處理,有人對此不滿,寫了匿名大字報貼在衙門前,任勉知道後說:&ldo;這是教育 我, 千萬別毀壞。&rdo;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後,它又被作者自行悄悄揭去了。當然,在專制制度被看 成是天經地義的古代社會裡,像任勉這種還算有些民主風度的官員,畢竟是不多的( 轉引自《淵鑒類涵》卷116)。
惟其不多,具有&ldo;新聞發布處&rdo;和&ldo;地方招貼欄&rdo;優勢的衙門牆壁,就更為&ldo;民間議政 家 &rdo;們所看重。特別是到了專制制度發展到高峰的明清時代,這類&ldo;作品&rdo;幾乎成了各地縣衙 門牆上的&ldo;花邊文學&rdo;,被有心人傳抄下來的數量之多,大約可以編一本名副其實的《牆報 》。如《堅瓠集》記,康熙初年時,長洲縣令彭某賦性貪酷,還發明瞭一種用紙做成的枷具 ,令拖欠賦稅者戴上,稍有破壞則加責罰。有人貼詩於縣牆雲:&ldo;長邑低區多瘠田,經催糧 長役紛然。紙枷扯作白蝴蝶,布棍染成紅杜鵑。日落生員敲凳上,夜歸皂隸鬧門前。人生有 產須當賣,一粒何曾到口邊。&rdo;於是合縣傳誦,最後竟傳到巡撫耳朵裡,派人一查,完全是 事實,馬上將縣令停職審查。再如《素月樓聯語》裡也記有類似之例:有縣令王寅為政 貪鄙,有人把他名字折開,作了副嵌字聯貼在衙門前‐‐
王好貨不論金銀銅鐵
寅屬虎全須雞犬牛羊
鴉片戰爭以後,許多揭露殖民主義罪行或號召民眾奮起抵抗的&ldo;揭貼&rdo;(即傳單) ,也紛紛貼到了衙門口。八字牆上的景觀,愈加儀態紛陳。
衙前自古好景觀(1)
神州各地,凡曾為州署縣治之所在者,大多有&ldo;衙前街&rdo;、&ldo;府右路&rdo;一類古名舊稱 可以尋覓。歷史現場中的衙前景觀,除了五花八門的&ldo;牆壁文化&rdo;外,還有雲蒸霞蔚的萬千 氣象。
先說衙署大門至門前照壁之間,照例建有一東一西相互對稱的兩座亭式建築,一座叫申明亭 ,一座叫旌善亭;都是地方政府對民眾進行教化的專門設施,均由明太祖朱元璋倡立,一直 沿襲到晚清。
申明亭內,都懸掛有木製黑漆的牌匾,稱&ldo;板榜&rdo;,由地方政府及基層組織在上 面定期公佈本地區的壞人壞事以及如何懲處的決定。 所謂&ldo;申明&rdo;,兼備鄭重宣明、反覆開導和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