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四合院的歷史八(常識篇) (第1/2頁)
趙先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建築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鬥、升、拱、翹、昂組成。
斗拱是古代建築中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分。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在星馬的眾多廟宇中。鬥從外觀上。
抖拱噹噹使人產生一種神秘和莫測其高保真妙的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
斗拱中間伸出部仍叫作要頭。雕著一個立雙式的青色龍頭。其兩旁的墊拱板雕半立體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在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透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簷更加深遠,造型更加優美、壯觀。
在它成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數”制)
後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後來採用磚牆,出簷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複雜、繁華。
三、它構造精巧,造型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四、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
這種結構和現代樑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
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鬆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我國古建築屋頂挑簷採用斗拱形式的較之沒有斗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
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都斗拱把屋簷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斗拱用於柱頂、額枋和屋簷或構架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儲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鬥科,通稱為斗拱。
鬥是鬥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鬥,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於柱身和支承屋簷重量以增加出簷深度的作用。
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
明清以後,斗拱的結構作用蛻化,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總的來說,四合院不是北方的專利,但是南北方文化,地域等差異,在四合院上就有些很明顯的體現。
京城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京城四合院作為老京城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和體現,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與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