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七律·贊化學元素週期表》
元素排列妙入神,週期律中見本真。
百種符號蘊奧秘,萬千性質展奇珍。
門捷列夫開先路,科學探索永無垠。
物質世界此中繪,智慧光芒照後人。
詮釋:
詩的首聯“元素排列妙入神,週期律中見本真”,讚美了化學元素週期表中元素的精妙排列,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本質規律。
頷聯“百種符號蘊奧秘,萬千性質展奇珍”,指出週期表中的上百種元素符號都隱藏著奧秘,而每種元素的萬千性質則如奇珍異寶般展現出來。
頸聯“門捷列夫開先路,科學探索永無垠”,強調了門捷列夫在元素週期表發展中的開創性貢獻,同時也表達了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尾聯“物質世界此中繪,智慧光芒照後人”,說明元素週期表描繪了物質世界的豐富多樣,其智慧的光芒將照耀著後人不斷前行。
一、以下是元素週期表的大致發展歷程:
早期探索階段(18世紀及以前)
在古代,人類就已經對一些元素有所認識和利用,如金、銀、銅等金屬。
1789年,法國化學家安託萬 - 洛朗·拉瓦錫(antoe-urent voisier)釋出了包括33種化學元素的列表,並嘗試將它們分類為氣體、金屬、非金屬和土質等類別,這是人類邁向系統認識元素的重要一步。
初步形成規律階段(19世紀前期 - 中期)
1803年,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提出了原子論以及原子量計算的見解,此後科學家們試圖透過原子量來對元素進行分類。
1829年,德國化學家約翰·沃特爾·德貝萊納(johann wolfgang d?bereer)發現“三素律”(w of triads),即某些性質相似的三個元素按照原子量遞增時,中間元素的原子量大約是另外兩個的平均值。
1850 年,德國人培頓科弗(pettenkofer)宣佈,性質相似的元素並不一定只有三個;性質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為8或8的倍數。
1862 年,法國化學家尚古多(béguyer de chanurtois )建立了《螺旋圖》,他創造性地將當時的62種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為序,標誌著繞著圓柱一升的螺旋線上,他意外地發現,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都出現在同一條母線上。
1863年,英國化學家歐德林(willia odlg)發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號表》,共列出49個元素,並留有9個空位。
1864 年,英國化學家約翰·紐蘭茲(john newnds)提出“八音律”,注意到當元素按原子量排序時,每第八個元素的性質與第一個元素類似,但他提出的理論並未立即得到認可。
門捷列夫與元素週期表的誕生(1869年)
1869 年,俄國化學家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itri ndeleev)發表了他的週期性系統。他不僅根據相對原子質量排列元素,還大膽地為未發現的元素留出空位,並預測了這些未知元素的一些特性,如原子量、密度、熔點等。門捷列夫的工作標誌著元素週期律的正式確立。
完善和修正階段(19世紀後期 - 20世紀初)
1875 年,“鎵”元素的發現印證了門捷列夫的預言。
1894 - 1895年,英國科學家瑞利(rayleigh)和拉姆塞(rasay)發現了惰性氣體氬(ar),後來又陸續發現了其他惰性氣體元素,這使得元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