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已代聞。刻接王(汝賢)統領電,有“南北協和,勿輕啟釁端”等語。現在軍隊已分途駐紮,靜候接代,豈有啟釁之理。除徑復外,並祈轉知為念。再吾晉瘡痍未復,諸凡待理,我公熱忱素著,久為晉民所瞻仰,尚望鼎力維持,勉任艱鉅,不勝盼禱!
時杜上化、王用賓等正在太原籌組山西省臨時參議會,原山西軍政府代表劉懋賞、李素又被定為參議員。他們向孫中山建議,應派山西人前往瞭解情況,進行調解,並建議任命狄樓海為宣慰使。其函雲:
大總統大人閣下鑑:山西娘子關破後,舊政府所派軍隊至今尚未撤出,而都督問題至今尚未定妥。兩相爭持,勢必釀為不可破之意見。非從速調和安撫,無以弭爭持而消隱患。但茲事只取決於來往電報,萬難奏功。非山西本省人身任其事,親往主持,糾葛愈深,內部意見日興,勢將成最難解決之勢。現旅滬山西同鄉會要求速派專員赴晉:一、與袁得直接交涉,要求撤兵;二、得親入山西內部調和意見,以定都督所歸。俾無相爭執,得以和平解決,實為急要。祈先生極力主持,從速派遣,不勝翹企待命之至。……旅滬晉人成鹹欲以狄樓海為宣慰使,未知尊以為如何?
狄樓海受命為宣慰使後,提出七條意見,分電閻錫山、李盛鐸、山西諮議局和國民公會,以及各報館,認為只要採納實行,他赴晉不赴晉,問題都可以解決。這七條意見是:
一、公懇閻都督顧全大局,力任其難,毋固言辭職;
二、安插未撤駐兵,取消河東軍政分府,以定統一機關;
三、消滅諮議局。取簡單方法,組織臨時省議會,以一代表民意機關;
四、分撥兵械於各地方,以資鎮懾;
五、調和舊日意見,急收各屬人望,以期一致進行;
六、確定地方官吏,免致觀望,以期政令易行;
七、速設講演團,以期共和知識普遍人民。
對於以上意見,閻錫山十分贊同。他立即覆電狄樓海:“政府愛晉,簡君宣慰使,且感旦喜。條示政見,具見我公關懷桑梓,顧全大局。惟山一節,則自審才力薄弱,絕不敢肩此重寄;只以接替無人,未便遽行脫卸,切盼尊駕速旋,極力主持,倘三晉同胞早離水火,實受公賜。”
閻錫山不斷提出辭卸,實際是一種謙讓的表面辭藻。自轉綏包以來,他曾向周維藩、孔庚提出辭稱。如果說那時的辭稱,是為了自請棄職,緩解清軍進攻山西的勢頭的話,那麼,在回到忻州後一連向清朝遜官李盛鐸、革命黨人狄樓海提出辭呈,則是別有目的的。在經歷了包綏的艱辛轉戰和袁世凱作梗不讓他回省握柄之後,他更認為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南北雖然議和,但在北方,實力仍操在袁世凱手上,作為華北戰略重地的山西,袁世凱是不會輕易放手的。閻用“變通”的思維分析,深知不取得袁世凱的信任,是無法在山西立足的。他向袁的信任者李盛鐸的辭呈,實際上也是向袁世凱投出的“橄欖枝”。希圖透過李向袁表明,他無心率領民軍與袁作對。至於他向狄樓海提出的辭呈,只不過是想以此推動狄樓海繼續為他爭得政治地位而已。從他此後曾接受別人建議,敦請在鄉閒居的董崇仁赴京在袁世凱面前說項一事,也可看出,他並不是真心實意想放棄都督權位,拱手讓與他人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還鄉視事 多方折衝(2)
董崇仁,字子安,定襄人。其父清末在皇宮包攬工程,因緣時會,得以結識袁世凱,崇仁遂拜袁為師,躋身官府(具體職務不詳,電報中有稱董為觀察的,有稱董為道員的)。1897年山西商務局與英國福公司簽訂採礦條約,將山西礦權出賣後,盛宣懷、袁世凱見有利可圖,遂由盛、袁(北洋)及山西各出銀十萬兩,以維護礦權為名,成立同濟公司。袁世凱即派董崇仁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