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難道說,合乎本心的行動,並沒有違背「節」的定義?
想到這一點,葉行遠正容斂色,虛心請教道:「還請聖人指教。」
儘管對面並非是聖人真身,但不管是投影也好,分身也好,他仍然擁有聖人的智慧。對於葉行遠來說,這或許是請教心中疑惑的最好時機。
實際上從顏無邪墓回來,葉行遠就一直在考慮聖人之道與君子五德的真諦。
高華君的「孝」,子衍子的「忠」或許比較好定義,但顏無邪的「和」與鍾奇的「節」,卻都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而天下最能夠闡明五德之人,就在眼前,當然就是聖人本人。
葉行遠沒想到進入鍾奇的死後世界,真的能夠得到當面請教聖人的機會,這種機緣簡直是三千年來軒轅世界讀書人做夢都想不到的好事。
哪怕得不到五德之寶,就算是得聖人一句教誨,這一趟也來得值得。
聖人卻淡然笑道:「三千年鴻溝,如何教得?不可說,不可說。你所求者,須得自悟。」
聖人教弟子,一向是因材施教,對不同人的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聖人語》中有記載。有弟子問:「聞斯行諸?」
聖人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又有弟子問:「聞斯行諸?」
聖人曰:「聞斯行之。」
又有人曰:「先者也問,聞斯行諸?聖人曰,『有父兄在』;後者也問聞斯行諸,聖人曰『聞斯行之』。弟子也惑,敢問。」
聖人曰:「先者也退,故進之;後者也兼人,故退之。」
翻譯過來,就是兩個弟子同時問聖人同一個問題「聽到了就去做嗎?」,聖人對第一個說你父兄還在,你怎麼能隨便去做?對第二個卻說,聽到就趕緊去做。
另外就有弟子迷糊了,問聖人說為什麼不同的回答。聖人說第一個弟子性格激進,所以要勸他保守;而第二個弟子性格溫和,要勸他勇猛精進。
這就是對待不同弟子的不同教育態度,葉行遠雖非他的弟子,是三千年後的道統傳人。聖人並不想用既有的思維和解釋來束縛他,一切還得靠他自行領悟。
葉行遠如醍醐灌頂,躬身行禮,「今日一見聖人,恍然大悟,解開心頭所惑。」
君子五德,每個人的理解本來就不一樣,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說到底,還是得自己去領悟才行。而自己附身在鍾奇身上,正是參與了這個領悟的過程。
就像是顏無邪帶他看三世輪迴,也是一樣。
第四百八十三章
聖人一言,點醒夢中人,葉行遠知道自己並不是依靠問來獲得答案,心中便有明悟。所以心服口服的施禮,感謝聖人。
高華君在旁點頭,若有所悟。他本是聖人座下悟性最高的幾名弟子之一,聽他們對答,也有所感悟。
想通了此行的意義,葉行遠不再執著。他來洛邑有自己的使命,便再度向聖人行禮,誠懇道:「學生此來,一方面是向聖人請教大道學問。但更重要的,是要向聖人求救。越國無故興兵,攻打吳國,如今兵臨城下。
吳國無力抵抗,眼看就有滅國之禍,只求天子與聖人出面調停,斥退越國,保我吳國五百年基業社稷不失,也平定諸侯秩序,解決當前的亂象。」
吳國乃是周朝開國之時就分封的諸侯,吳伯原是武王的親弟,吳國傳承悠久,有朝廷的背書。如今當逢亂世,各國之間戰亂不休,早就忘了天子的權威。事實上,如果朝廷有實力的話,是可以強制要求諸侯國停戰的,尤其是師出無名,更要受到懲治。
如果越國執迷不悔,天子甚至可以將其斥為「逆賊」「朝敵」,號召天下共擊之。朝廷有足夠軍力的話,也可以興兵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