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2/2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麥卡錫主義出現在廣播網中,列出了黑名單,從政治上對廣播公司和贊助人施加壓力。&ldo;這是大怯懦時期,許多有才幹的人銷聲匿跡。&rdo;(哈伯斯塔姆)而默羅本人,這個&ldo;自由言論和第一修正案的支持者,一個典型的政治上的溫和派&rdo;,在不知不覺中花了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保護他受到右派攻擊和扣上紅帽子的工作人員。
二戰後,當默羅從&ldo;現在請聽&rdo;(hear it now)轉到&ldo;現在請看&rdo;(see it now)節目時,和許多人一樣,一開始默羅對電視持懷疑態度,因為電視&ldo;遠離紙墨的純潔,接近表演的天地&rdo;。但是,默羅成功地促成了這場轉變‐‐&ldo;只是默羅本人開始經常在電視上露面之後,這些人才開始尊重電視&rdo;。所幸在美國,即使是在麥卡錫主義流行時,媒體也沒有淪為政治、國會、最高法院配合行動的&ldo;政府的第四部門&rdo;,透過&ldo;現在請看&rdo;這個節目,&ldo;在平坦大地上赫然聳立&rdo;的默羅使麥卡錫主義原形畢露。如默羅所說,我們不是心懷恐懼的人的後裔,不是來自於不敢寫、不敢說、不敢交往、不敢保衛尚不普及的事業的人的後裔,我們不能讓恐懼驅趕理性,一面在國外捍衛自由,一面卻在國內拋棄自由。天黑道晚安,同樣意味深長的是,&ldo;晚安,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ck)&rdo;這句節目結束語,後來成為一部反映默羅與麥卡錫主義鬥爭的電影的片名。無疑,該電影和哈伯斯塔姆筆下的默羅一樣,給我們留下了史詩一般壯闊的記憶。
如托克維爾所說,&ldo;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時,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rdo;。所以我想,今天,當我們重讀《媒介與權勢》,回顧那些漸行漸遠的歷史時,更應該看到的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新聞人的光榮與夢想,並對他們的挫折與困苦長存於心。所謂有希望的人生,或許就是贏得一場關於自我價值傳播的戰爭。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