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第1/3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記者訪問胡佛總統時,先呈上擬好的問題。偶爾他會紆尊降貴進行回答,當然都是書面的。漸漸大蕭條(depression)的重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胡佛乾脆拒絕回答所有的問題。他的新聞秘書確實曾間或向記者們建議,在沒有和白宮新聞署核對之前,報導中最好不要用財政危機、失業等字眼。有的人認為這已接近新聞檢查制度。於是怨聲鼎沸,促使白宮退縮,大多數新聞界人士對胡佛先生感到失望。在就任總統之前,他是個頗受尊敬的人物,幹練的行政人才,享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整個飢餓的世界供給糧食的盛譽。事實上胡佛的好名聲是華盛頓的記者們為他樹立的。赫伯特胡佛外表看來倔強、正經,頗有總統風度。在就職前他是一個很好的新聞源,易於接近,能夠變通,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大漏洞。但是,早在大蕭條之前,1928年競選總統時,胡佛就變了。好像他竟脫胎換骨,成了一個更重要的人物,再與採訪記者交往過密已不合他的身份,這類交道應該由他授意的辦公室去打。對其統治下的政府,他挑三揀四,算是一把好手。
大蕭條日益嚴重,胡佛也變得內向。他力不從心,無法對付可怕的時局變化。政府命運多舛,把他鉗製得無法動作,他變得暴躁,心懷敵意。自己的差錯卻責怪記者,甚至指責日益減少的支持者,好像大蕭條的艱難時事是這些人的過錯,經濟上的大混亂主要是一個公眾關係問題。關於他的報導使他惶恐不安,他對新聞記者也大張撻伐。&ldo;他明白報紙創造了他。他也很容易想到,報紙也能毀了他。&rdo;華盛頓一位優秀的記者保羅安德森(paul andern)這樣寫道。總統和新聞界的摩擦、口角越來越多,而且大多發端於小事。例如,一次,一位記者報導了一位海軍陸戰隊的衛兵在守衛胡佛釣魚時被狗咬傷的訊息,立即引起了興師動眾的大調查,尋找洩露訊息的人。那個年月,對國家是艱難歲月,對總統本人亦是多事之秋。整個國家經濟崩潰,全國人民盼著胡佛拿主意,定良策。而總統卻束手無策,有口難開。在執政的頭一年中,他舉行了二十三次記者招待會,發布了八份書面宣告。執政最後一年,正當全國急需和他直接對話,需要一個領導中堅,一個堅強的聲音時,他只舉辦了十二次記者招待會,發表了二十六份書面宣告。
------------
前言(三)
------------
華盛頓最偉大的新聞製造者
富蘭克林羅斯福一改舊風。他是華盛頓從未見過的最傑出的新聞製造人。恰逢全社會作好準備,迎接廣泛的政治經濟變化時,他登上了政治舞臺。這種局勢加強了總統和聯邦政府的權力,而他則加速了這一變化的程序。舊的秩序,垮掉了;舊的制度,瓦解了;舊的神話,破滅了。他將創造出一套全新的秩序。這個新的秩序將介入並管理和調整絕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在他的統治下,華盛頓成了中心,它決定著人們的工作方式,決定生產的產量,決定人們的衣食住行。在他到來前,聯邦政府瘦小而膽怯;而到他去世時,聯邦政府已變得無所不在了。正因為政府滲進了一切領域,華盛頓一變而成為報紙電訊的主要的內容。它是權力的所在,也是新聞的源頭。
羅斯福作出許諾,每週舉行兩次記者招待會,他信守諾言,招待會定期舉行,令人刮目相看。第一屆任期中,招待會次數為三百三十七次,第二屆任期三百七十四次,第三屆任期二百七十九次。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1934年發出的華盛頓新聞,是1930年胡佛時期的四倍,聯合通訊社電訊系統發出的國際新聞四分之一來自華盛頓。突然間,所有一切都加快了速度,節奏越來越快,各種事變層出不窮,政府機構激增,情報來源日盛,新聞人物和事件如雨後春筍。&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