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第1/3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不是才華橫溢的人。他僱用的那些人,諸如比爾夏勒、埃裡克塞瓦賴德(erik sevareid)、亞歷克斯肯德里克(alex kendrick)、霍華德史密斯(howard sith)、戴維舍恩布倫等遠比他強。不過他是一位聰明的交流家,能使地球這一邊發生的事,讓千里之遙的人們知道和理解。這不能說不是特殊本領。這種本領與知識關係不大,因為淵博之士總同學富五車的人打交道。人以群分,自成天地。而植根於中等階級的默羅,利用的則是他在理解這個日益收縮世界的萬般諸事上的困難。他常常教育公司的那些年輕記者們,想一想他們那些呆在窮鄉僻壤的朋友,想像自己站在酒吧喝了一兩口酒後,是怎樣解釋當天的所見所聞的‐‐就使用那種語言。
如果說他是一個極好的交流家,那麼也可以說他是一名極好的教育家。他的熱情不在搶新聞,而在於新聞的真實,在於讓芸芸眾生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他來自於教育界,他在公司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辦好教育服務。這項工作可能不會轉眼見效,但他仍然幫著把歐洲的那些大學問家搬到了美國。他使人們更清楚地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意義。教育事業成了新聞報導的重點。1945年戰爭結束後,他結識了艾森豪總部的一位青年翻譯,他對此人所掌握的法語和法國的知識印象頗佳。這位青年助手就是戴維舍恩布倫。他問戴維回國後幹什麼,舍恩布倫回答去中學教授法語。默羅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問道:&ldo;假若交給您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教室,您願意教嗎?&rdo;
默羅在歐洲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歐洲部主任時,正值希特勒壓迫奧地利與德國合併之際。他最初未想到親自去報導,但他被這事固有的力量吸引住了。美國的記者精華:約翰岡瑟(john gunther)、hr尼克博克(hrknickerbocker)、比爾夏勒、吉米希恩(jiy 射ean)、多蘿西湯普森(dorothy thopn),紛紛雲集歐洲。默羅不可避免地要被他們拉進去。在德國人進入奧地利後,默羅一夜之間變成記者。他十分自然地扮演這個角色,自己就是這天翻地覆事變中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新的、有時是可怕的時代的開端。生活節奏極大地加快。希特勒所以一步走上政權寶座,就是靠科學技術和無線電廣播加快步伐的。而現代武器更使得希特勒的步伐雄健無比。它就是&ldo;閃電戰&rdo;,取名於雷鳴電閃迅不及掩耳之意。而默羅發回美國的報導也是閃電般的速度。他的聲音極形象地表達了世界在日益縮小。震撼歐洲的事件同時也震撼了美國。憑著直覺,億萬美國人民突然明白他們同歐洲的變化休慼相關。歐洲的報紙原來是為上層和名流辦的,而默羅則把它改為人民的精華之聲。
1938年,整個美國都在密切地關注歐洲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在關注和等待默羅。那年十二月,有個叫做羅伯特蘭德里(robert landry)的年輕記者,以不同尋常的透徹觀察力,寫了第一篇關於默羅的文章,發表在《書寫員雜誌》(scribner誷 agaze)上,他感覺到嶄新的新聞秩序的到來:
(默羅)給美國對外部世界訊息的反應施加的影響,超過了一般的報紙記者。但他的這種影響卻未被普遍承認。部分原因是報紙通訊員自有一套體系,也在於聯播網大肆吹捧他們的評論員而冷落通訊員(默羅即為一例)。他的影響實實在在擺在那裡,且日漸增大。凡是讀報紙和聽廣播的人都心領神會。默羅較之美國各大報的通訊員有三大優點:一、他的廣播新聞比報紙來得快;二、他的聲音傳到了那些只能依靠本地報紙才知國際大事的千百萬人耳中;三、他自己寫廣播提要。就是說,儘量強調他願強調的部分。相反,報紙記者的採訪使用的是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