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漫步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見過的醬油釀製過程不同。
原野先是指揮眾人將豆餅、蕎麥殼、稻穀殼都扔進了幾口大缸裡並加入大量的水,然後淋澆了少量氣味刺鼻的液體並指揮桃井兄弟戴著口罩不停攪拌,等拌勻了,又將缸直接抬到壘好的土灶上用小火燒。
其間眾人輪流看著火保持溫度,煮了一天一夜約十二個時辰之後,他又命令桃井兄弟將缸都抬下來。等放置到恢復常溫,他又往裡慢慢傾倒一種奇怪的藥粉,邊倒還邊將一根根小紙棍戳進去拿出來再放到另一種液體中,直到小紙棍顏色不再改變為止。
然後他就宣佈大功告成了,將缸都蓋好運到後院存放,接著就神魂不屬,嘀咕著什麼“稀鹽酸應該可以透過水蒸汽冷凝回收”、“缸腐蝕程度比預期要好”、“用土鹼直接平衡酸鹼度應該也能管用”、“應該吃不死人吧”之類讓人聽不懂的話,又鑽進他那間嚴禁他人進入的屋子裡去了,開始規劃生產裝置圖紙——這次是試生產,真要大量投產,他還需要設計一下專用的裝置,比如上點陶瓷管、省力攪拌工具什麼的。
阿滿目送他離開,又看看扔在後院沒人管的缸,一個勁撓頭。
這是什麼情況,這真的是在釀造醬油嗎?
看不懂啊,從原料就看不懂,豆餅也就算了,怎麼還加進去那麼多蕎麥殼、稻穀殼?
這樣弄出來人真的能吃嗎?>>
這不對吧?
她實在想不明白,又跑去找原野,但原野現在很忙,沒空鳥她,只讓她看著那幾口缸,有事再叫他。
一直到第六天,原野才掀開蓋子看了看裡面,想了想,就又把人都叫來,直接把裡面的東西用布包裹壓榨後煮沸,得到大半缸棕紅色液體,然後又往裡面加了小半缸的淡鹽水,重新補滿一缸。
阿滿抱著缸看了一會兒,再聞聞味,又伸手蘸了點兒嚐了嚐,一時陷入沉思——混蛋啊,好像還真是醬油,鹹鹹的,微微有點甜,還很鮮。
這是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她的世界觀都混亂了,原來世界一直是這麼運轉的嗎?醬油這東西根本不需要一年時間才能釀出來,甚至連豆子麥子也不用,用些牲口吃的飼料就能釀出來?這麼多年她竟然毫無所覺,完全沒有發現啊!
她一時覺得自己這十餘歲的大好年華全活到狗身上了,腦子徹底亂了,怎麼也想不明白,感覺像仙術一樣,太超乎常理了,而原野看她發愣,猶豫一下也伸手蘸了一點嚐了嚐——他的專業是化工機械,這套工藝還是曰本人搞出來的,戰後曰本人糧食緊缺,沒法用大豆釀醬油,於是就想出了稀鹽酸水解法,用豆粕、麥麩皮、稻穀麩皮來制醬油。
原理說白了很簡單,醬油需要將蛋白質轉化為各類氨基酸,將澱粉轉為葡萄糖,古法釀造用的是各類微生物來緩慢分解轉化,需要時間極長不說,轉化率也不太高,而現代曰本人直接上了稀鹽酸,以代替各類微生物快速完成水解轉化,不但效率大增,以前微生物不喜歡的原材料也能用了,可以大大節省口糧。
現代很多醬油生產廠商依舊在用這種方法,或是折衷一下,半釀半水解,畢竟用古法釀造醬油太花時間了,在市場競爭中很吃虧,非常容易被人按在地上打,不信可以去看看醬油瓶子,有些配料表裡就帶有稀鹽酸這種輔料——這種是老實人,有些用了也不寫。
當然,中國更多用的是從蘇聯引進的“低鹽固態工藝”生產醬油,5天就可以生產一批,效率比古法釀造提升了7200,只是那種工藝要求的裝置太高了,廠地太大,原野搞不定,最後還是覺得稀鹽酸水解法最靠譜。
慢是慢了點,要花七八天的時間,比五天就能出貨要差不少,效率下降了一大截,但這種工藝最適合他這種穿越落難者,完全可以各種手搓。
至於稀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