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朝廷命楊應宗募集遼東百姓從軍,所以楊應宗的部下多為遼東人。。
楊應宗部算是東路軍中唯一一支遼東本土的官軍,自其以下計有把總三名、哨官八名、隊官二十餘名及若干親兵和傳令兵,合計麾下官兵約八百人。但家哈嶺一戰略有傷亡,現餘官兵七百多人。
楊林火速把三名把總叫來,四人頂著大鐵鍋躲避著密如飛蝗的箭矢,簡單認識了下並交流了一番。
甲總把總叫楊成,是楊應宗的親侄兒。這人三十多歲中等身材,面上帶著幾分傲氣看著有些不好相與,沒說上幾句話便說要急著照顧楊應宗,也不待楊林同意就轉身走了。
乙總的把總叫王長水,是楊應宗磕頭兄弟的遠方妻弟。長的面相好,就是有些胖。
丙總的把總叫張祝,是楊應宗夫人孃家那邊的親戚。還好這三人的年紀都是二三十歲,與楊林倒是沒有太大的年齡代差。
楊林從他們幾人口中,簡單知道了麾下官兵的武器裝備和營伍隸屬。
楊應宗部的武器裝備多是大刀長矛和弓弩。其中現有長矛手三百餘人,刀牌手和弓弩手各二百餘人,火槍和火炮一支也沒有。
也就是說與其他明軍比起來,他們的裝備是最傳統的,換句話說也是最落後的。想獲勝全靠近身肉搏才行。這就極為考驗部隊的戰力和意志力了。
在這樣的年代明軍武備鬆弛非一日之功,貪汙腐敗橫行,裙帶關係充斥上下,以這樣的狀態去和後金軍打近戰,是在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而且楊應宗所部成軍時間短,官兵多未經過正式訓練。許多人數月之前還是平民百姓,現在要面對彪悍的八旗軍實在是勉為其難。不過畢竟在家哈嶺打了一仗,也算是見過血碰過硬了,這一點還能讓楊林略微安心。
楊應宗部基本人人披甲,但多是皮甲和明制鐵盔(注1),與敵軍比起來相差太大,但也總好過有的明軍營伍無甲上陣。另有二十多副鐵甲,裝備於楊應宗的親兵家丁。至於營伍隸屬倒是與其他明軍相同,沒有特殊之處。
楊林對楊應宗部的戰力沒底。但是現在形勢緊迫,沒時間訓練和重新編組部隊了,只能趕鴨子上架硬來了。他讓兩名把總回去安撫住部下,一切聽命行事。
半個時辰後,後金軍飛矢漸盡,鳴螺後撤。楊林猜測其要下馬進攻,忙傳令部下備戰。他抓緊時間對部下官兵進行戰前編排。先將麾下弓弩手集合起來,列為三排。
將長於直射的弩手列為第一排,後兩排為弓手,令其皆蹲伏於地。三排聽令輪番齊射,不得私自亂射。如敵軍突破車陣,迅速撤至隊尾以弓弩支援長槍手。
弓弩手前後左右各相隔三步。每人腳下有箭矢若干,這些箭矢多是從大盾和周遭取下拾得的飛矢,稍待將用其反擊後金軍。為保護他們開弓時的手指,臨時以面巾或破布纏繞指上。長槍手和刀牌手依樣鱗次列陣,皆蹲伏於地,矣待後金軍突破車陣時予以反擊。
他告知官兵蹲伏於地的目的,一是減少身體直立的面積,降低被後金軍發現和射殺的機會;二是節省體力,便於兩軍交戰時的廝殺。
他再告知長矛手,接戰後排成間隔一步的緊密隊形。第一排刺敵腰腹和下身,第二排刺敵面部和胸部,第三排於前兩排刺殺後相機補刺。
如前排有人傷亡,後排之人立即上前補充。他再告知刀牌手,如敵突過槍陣欺身近戰,聽令迅速上前廝殺,絕不可讓其攪亂全隊陣形。
“我叫楊林,山西人,二十歲。今日這一戰我打算戰死在這裡,所以你們誰都別想跑!誰跑我就砍誰的腦袋!說實話我也怕死、很怕死。但敵軍不會因為我怕死就不殺我。作為男人,我絕不會慫!誰讓我死,我就拉著他一起死!”
楊林接著對所有官兵道:“我們的軍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