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 (第2/5頁)
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定的點頭。承祜體察阿瑪的意思,一個關照,這量雖未減,力道卻輕巧多了。只是這樣,這少年也吃不 住,投書後就昏死了。
只是這書中,“陳汝弼”這名字,赫然在目
(新書求支援~~所有的所有的支援都來吧,好茶厚顏,不嫌多~~~
書名:世家名媛
書號:2286857
簡介:言情真愛?豪門恩怨?重生VS重生?誰又要報誰的仇?賀錦年只,她生為名媛,並不是她“天生女配”的理由)
425 兩處閒談
425 兩處閒談
陳汝弼竟然是陳汝弼
皇帝雖然在外,但朝中事務會不?陳汝弼此案,康熙在南邊時,就已經了。陳汝弼時任吏部文選司郎中。吏部文選司,掌文官的品級、遷升 、改調之事。給事中王原彈劾此人受贓枉法,下都察院察議,革其職,交刑部拘訊。經查,受賄有據應立絞,因而定罪為計贓論絞。
那時蘇州李煦提起此人時,此案已發。是以,康熙很不舒服,也想得很多很深。太子所查四十二年的科考,所查無恙,而此案數人,皆為那 年所出。李煦撿那個時候說這個陳汝弼,偏偏前面,李煦還被授查王氏。康熙當然不會承祜會矇蔽他,但若承祜被人所矇蔽呢?還有李煦那時, 是點眼藥,還是敬忠提醒?千頭萬緒。
康熙看了狀詞,面沉似水。不管如何,這個陳汝弼,都是要再查。不為別的,只因為,康熙此人為政嚴謹。
其實,說康熙為一明君聖祖,還真是不差的。別的不說,就說這與政事上的仔細認真,就甚為傳頌。每每與官員御前對奏,都會挑出重點, 從各個方面詢問,甚至還會提起幾年前的摺子、問答。那些,康熙竟歷歷如新,一一記住,數年不忘。不光如此,還會經甲事及乙事,由此人及 彼人,數事貫通。經常將臣工問出一身汗來。
而這些,於所判極刑之案上頭,更是仔細。康熙少用極刑,自述並不為貪仁君之名,只是性命攸關,能不慎之又慎,幾經查證,才能定罪呢 ?
投匭鳴冤,這個動靜很大,相當大。次日早朝,就有許多人就此紛紛奏議。有為陳汝弼的,有說此案不虛的,竟然有一大半的臣工都卷在裡 頭。康熙發話,令議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赴刑部衙門會審,務必查實。並交由太子監理察情。
康熙讓承祜監察,是有考慮的,畢竟,當初太子查了那年的科考,若陳汝弼是好的,自然無事。若這陳汝弼真有些,再扯出以往的事情,或 是在以往的事情裡頭弄出些髒臭來,就要汙了太子的名聲了。
承祜接了這個差事,心裡就不太安生。陳汝弼次人,,阿瑪也是知之甚詳的,是被吏部尚書兼直隸巡撫撫李光地推薦調升吏部文選司任郎中 ,阿瑪當初召見他時,曾親口贊其執法如山,剛正不阿,還特賜他《蘭花詩》三首。會落個貪贓枉法,還證據確著?
退朝後,承祜還不及多想,就被胤礽等人拉住,一起拜見了額娘後,就往毓慶宮小坐,也把這件案子的始末說了出來。
給事中王原劾奏陳汝弼,說了發生在康熙四十三年八月的一樁事,說他受賄三千兩銀子,“因光地舉薦由刑部調吏部,初猶矯飾虛名,近則 專擅恣縱,有貪贓情弊行為”。
那麼這起因在何呢?別說只是三千兩銀子,而這事情說起來,就牽扯有些大了。
第一個牽扯到的人,名王式丹。
王式丹,康熙親賜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王式丹嗜好古文,以以詩聞名遐邇,早在為生員時就名聲大噪了,還備受當時名士王士 楨、查慎行推許。只是這人的運氣也差了些,屢屢鄉試,皆為名落孫山。終於,四十一年,王式丹五十八歲時,江南鄉試,奪得了魁首,成了會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