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第2/3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奶、蛋等副食品基本達到自給,工 業生產增長率也有所提高。但是,新體制是在經濟結構不平衡、經濟槓桿不 完備的情況下推行的,因而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困難。特別是 1967 年統一 社會黨&ldo;七大&rdo;以後,政府強調工業內部的&ldo;結構改革&rdo;,集中力量發展電 子、電氣、科學儀器、化工和機器製造等尖端工業,認為它們在國民經濟中 起決定作用,忽視了動力等基礎工業和輕工業,造成國民經濟失調,日用品 缺乏。此外,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投資方向偏離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統一社 會黨內原本不贊成改革的人士認為這是沒有實行中央統一領導下平衡機制原 則的結果,把困難歸咎於新經濟體制。1968 年&ldo;捷克斯洛伐克事件&rdo;發生後, 東德停止推行&ldo;新經濟體制&rdo;。1970 年 6 月,統一社會黨中央全會否決了經 過政府同意的繼續發展新經濟體制的改革方案,並在管理體制方面採取了一 些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1971 年 5 月統一社會黨七屆十六中全會解除了烏布 利希中央第一書記的職務,昂納克接任黨中央第一書記,宣佈停止執行&ldo;新 經濟體制&rdo;,並針對前一階段計劃與市場調節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採取了&ldo;糾 偏&rdo;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但是從總體上看,70 年代初期東德仍 保留了 60 年代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沒有完全回復到 50 年代那種高度集 權的管理體制。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東德經濟管理體制的內在矛盾又開始尖銳,於是
統一社會黨又把&ldo;完善&rdo;經濟體制的任務提上議事日程。這次經濟體制改革 的指導思想是堅持集中管理的原則,建立大型的托拉斯式的企業,減少中間 層次,發揮聯合企業在科研、生產和銷售方面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增強產品 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1978 年,統一社會黨中央和政府作出關於改組和 新建聯合企業的決定,首先對工業和建築業的管理體制進行改組。到 1981 年底,工業、建築業已基本聯合企業化。4029 個工廠企業合併組成 133 個大 型聯合企業,建築業組成 28 個聯合企業。每個聯合企業一般由 20‐40 個企 業組成,擁有職工 6‐8 萬人,享有廣泛自主權,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其總 經理由部長直接任免。此外,還有專區領導的聯合企業 93 個。這項改革被認 為是民主德國 30 年來生產關係方面最重大的變化之一,對促進生產力發展有 重大作用。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