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第2/2頁)
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達林格勒會戰後, 德國在戰場上的失利使戰爭陷入長期化,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使其經 濟日益困難,各種矛盾迅速加劇,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因而地下抵抗活動日 益活躍,並逐漸形成高潮。
1939 年 9 月 2 日,德共流亡政治局發表宣告,反對擴大戰爭,呼籲為迅
速結束戰爭並召開解決爭端的國際會議而努力。以後,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 不斷發表宣告,抗議德國進攻北歐和西歐各國。但是,流亡領導機構受共產 國際新路線的影響,在抨擊法西斯侵略行徑的同時,也指責了英法政府和各 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國內的共產黨地下小組因同外界聯絡不暢,並受到納粹 政權血腥鎮壓,一直未能建立起全國性的地下領導機構。直到 1942 年 5 月, 下萊茵和魯爾區的地下組織才召開了一次代表會議,聯合向民眾發表一份《呼 籲書》。
社會民主黨執委會也譴責納粹政權的戰爭罪行,呼籲德國人民起來推翻
希特勒,打倒納粹制度,結束戰爭,實現和平與自由。但是,黨內右翼力量 把蘇聯和共產國際視為敵人,將粉碎希特勒暴政的希望完全寄託到英美法等 大國的軍事勝利上,並拒絕與德共合作。黨內左派小組儘管反對在戰後建立 蘇聯式的國家,但對西方大國的軍事實力不抱過高的希望,很多社會民主黨 人在實際鬥爭中同共產黨人並肩戰鬥。
大戰前期較活躍的地下反納粹反戰組織&ldo;舒爾策‐博伊森‐‐哈爾納克 抵抗組織&rdo;,是在蘇軍情報人員協助下建立。主要領導人舒爾策‐博伊森上 尉在德國航空部供職,哈爾納克是一個經濟學家,任經濟部高等參事。其成 員有藝術家、作家、職業軍人、記者、大學生和工人,其中部分是共產黨員 和社會民主黨員。納粹司法機構稱之為&ldo;紅色樂隊&rdo;。該組織在布魯塞爾和 巴黎分別設立了&ldo;西梅克斯公司&rdo;作為工作據點,同德國通用電氣公司、西 門子康采恩等重要軍工企業和德軍領導機構中的反法西斯小組保持密切聯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