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105集《妙法蓮華經》 (第1/7頁)
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這堂課是把這一期的課程做一個研討跟複習。這次研討的內容,包括<化城喻品><五百弟子授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這是跡門的三品,以及跡門流通的五品,就是<法師品><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勸持品>跟<安樂行品>,總共八品。
這八品當中的研討題目,主要來自於現場的聽眾,也來自於我們網路班跟我們同步學習的聽眾,大概有一千多位。我們把這所有的題目彙集起來以後,根據兩項原則:第一個,相應性,就是你那個題目跟我們上課的主題是相應的;第二個,普遍性,這個問題是大家普遍都需要知道的。所以個別性的問題我們就刪掉了。我們等於是彙集了四個主題。
我們這次的課程雖然有八品,其實它核心思想只有四個字,就是“會權入實”,就是我們怎麼把權法的事修跟理觀的智慧對接起來,所以這次討論有四個主題:第一個,有關理觀;第二個,有關事修;第三個,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互動作用;第四個,有關淨土。這四個主題你把它弄清楚了,你對這一期的課程,整個《法華經》的跡門——開權顯實,就有一點概念了。
第一個主題,有關理觀
我們看第一個主題,是有關《妙法蓮華經》與一佛乘法門的理觀智慧,有三個小題。我們先看第一個小題。
【學員提問】師父曾講過,初地之前,對於因緣所生法我們是要遠離的,也強調《法華經》核心是會權入實,要用摩尼寶珠與外在因緣貿易所需,這就意味著又不能完全捨棄因緣;又則,作為僅僅還是資糧位的我們,離初地尚遠,離相很難,著相乃常態,請師父慈示,那我們怎麼才能“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師父答疑】這個題目是問理觀。其實理觀的智慧是離不開因緣法的,你一定要面對因緣的挑戰,不管是平時,不管是臨終。這句話,“百花”指的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是很多元化的,有玫瑰花,有牡丹花,各種花。那麼我們怎麼樣在因緣當中走過因緣所生法,到臨終的時候能夠“片葉不沾身”?
如果是法身菩薩,他的理觀是非常堅定的,他的心是安住真如本性,破無明,證法身,他的確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的。法身菩薩的每一期的生命,他來的時候是清淨本然,走的時候也是清淨本然,這中間對他來說完全無住。
那凡夫呢?凡夫我們這一期生命,從小到大,走到臨終的時候,如果完全都沒有修學,那一定是沾滿身。你看每一個臨命終的人都是怎麼樣?心有千千結。來的時候帶著業力而來,走的時候帶著業力跟妄想這兩個東西去投胎。所以生死凡夫他是沾滿身。
如果一個凡位的菩薩,就是我們開始修理觀了,那麼我們這一期走過來會怎麼樣?答案是:有些會沾身,有些不會沾身。我們資糧位的菩薩理觀薄弱,雖然有理觀,但薄弱。你遇到了人事因緣,如果跟你的業緣比較輕,比方說你去超市買東西,你看到很多的人跟你在那邊排隊,這些影像也落入到你的心中,但是你回去以後就忘掉了,它不會沾身的,就是有些影像在你心中會輕輕地走過去。但是,你的六親眷屬的影像一定會沾身的。
所以,凡位的菩薩,“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不成立的。我們在<安樂行品>裡面講到身安樂、口安樂,有些人你要避免接觸,就是理觀你不能夠去否定事修的。比方說做官的、從事淫業的、從事殺生的、邪知邪見的外道、二乘人,你都要遠離的。你不能夠說“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我要無差別地面對一切眾生。你別忘了,你是資糧位的菩薩。
我們看,在<勸持品>的時候,佛陀對於法身菩薩,他什麼規矩都沒有。他只告訴你,你就看我的面子,看在佛的面子上,安忍,就可以了,他這個就過關了。到了<安樂行品>那規矩就多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