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10集《妙法蓮華經》 (第1/9頁)
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十三面。我們講到“與會大眾”。
在結集經典的時候,我們一般的常法,都是把聲聞眾放在前面。不只是本經如此,所有的經典都是如此。那麼蕅益大師就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聲聞眾會排在菩薩眾前面呢?按說菩薩的功德是全方位的,他是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是隻有不受一切法,他能夠轉變一切法。他不但是消極地不受,他能夠主動地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盤,甚至於普門示現。那麼為什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排在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後面呢?
蕅益大師提出三個理由:第一個,出世相故。這些阿羅漢,咱們先不談他內心的功德,就論他外在的相狀。因為他剃髮染衣,他現出的是三世諸佛清淨的幢相,就是他的相狀跟佛是一個相狀,這一點值得尊重。第二個,常隨佛故。這些僧團,佛陀到哪裡,基本上就跟到哪裡,經常親近佛陀,是佛陀的內眷屬。所以這一點也值得尊重,常隨佛故。第三個,佛法賴僧傳故。從弘護正法、續佛慧命的角度,僧眾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我個人覺得,從自利的角度,出不出家,我認為問題不大,因為它是心地法門。你如果能夠啟動一心三觀,順逆皆方便。在哪一個環境好不好,答案很難講,看你怎麼用。用得好,處處皆是方便;弄得不好,處處皆障礙。所以,從修行的角度,出家在家差別不大。但是,如果說你要走上國際舞臺,弘護正法、續佛慧命,現出出家相,這一點是有差別的,他的確容易取信於大眾。所以,站在一種弘護正法、續佛慧命的角度,聲聞眾有他特殊的功能,因為佛法賴僧傳故。
所以,因為三種理由,第一個他現的相狀,出世相故;常隨佛故;佛法賴僧傳故。這就是為什麼雖然阿羅漢聲聞眾的功德不大,但是在所有的經典卻是排在前面。這是三種理由。好,那麼這個是先列出與會的“聲聞眾”。我們請合掌。
第二個,我們看與會的菩薩眾。這些菩薩都不是小菩薩,都是法身菩薩。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我們前面講到列席的聲聞眾,這以下講菩薩眾。“菩薩摩訶薩八萬人。”菩薩,可能是有凡夫、有聖人;如果加一個“摩訶”,那肯定是法身菩薩了。有多少呢?八萬人。那麼這八萬人有什麼功德呢?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總共有十三句。這十三句等於是讚歎菩薩十三種功德。
這十三種功德,蕅益大師把它用十地跟等覺菩薩來分判。當然這功德有通有別,應該說初地也具足這十三種功德,但是從多分來說,初地、二地有各自的偏重。
我們先看第一個功德。
一、明位嘆德
(一)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歡喜地。親證法性,心生歡喜。不墮二邊,順入中道。
這個菩薩的功德,跟我們講聲聞的功德不太一樣。如果以真妄來說,按本經的意思,阿羅漢的功德還是虛妄,因為他是心外求法。他是透過佛陀的無常觀的引導,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即空,所以消滅了對三界的愛取,然後出現一種涅盤寂靜的假相。他出現一個假相!所以後面佛陀說,沒有真正的涅盤,“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