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百二十六面,我們看己二的“明通經利益”。
《法華經》的特色,是佛陀引導我們生死凡夫怎麼能夠快速直接地趨向佛道。它的整個核心思想就是,你要能夠掌控權法跟實法之間的相互關係。
什麼叫權法呢?權法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事修法門。事修法門,它的特點是向外修學的。比方說我們今天修學佈施,那麼這個佈施的法是怎麼來的?它是透過我們的身口意去造作佈施這個法,來熏習我們內心,或者說來改變我們內心的慳貪。比方說我們持戒,佛陀會定一個規矩,就什麼是持戒,什麼是不殺生、什麼是不偷盜等等,我們透過戒法的熏習,也是來改變我們的內心。所以事修法的缺點就是,因為它是外來的,所以它對我們內心的改變變成一種單向的調伏。你佈施,它對治的是慳貪;你持戒,對治的是你心中的惡法。
這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問題呢?變成治標不治本。因為我們根本的問題不是煩惱,而是一種顛倒想。顛倒想,可能是我們前面的十生或者一百生,或者過去的五百生環境的熏習所造成的。就是我們看到事情會去追求,會去掌控,然後才產生煩惱的。所以煩惱是顛倒想的一種副產品。所以如果你一輩子都沒學《法華經》,你完全做事修,那我跟你講,你今生的成就就非常有限了。因為你的問題太嚴重,而你吃的藥太少,在內心的顛倒想所創造的無量的煩惱當中,你只能夠個別地對治少分的煩惱。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法是外來的。所以佛陀說,這個事修法門就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你沒有從你內心的這種顛倒想、攀緣心下手。
《法華經》講到,第二個就是所謂的實法,實法就是理觀的智慧了。就是說,修行,重點不是去外面先追求一個東西,這是一個助緣;你要找到你的親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首先你要先調整思想,而不是去調伏煩惱,因為這是枝末的問題。
改變思想,佛陀的智慧很簡單,就是一心三觀。就是你現在先不要管你修什麼法門,你也不管你的煩惱有多重,你也先不要管你業障有多深,這個都是後面的枝末問題。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佛陀的知見。你以空假中觀你內心的時候,第一個,觀你一念心性當體即空。這個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對空的瞭解。什麼是空?空性的智慧叫做離相清淨。注意,離相,不是滅相清淨。
就是說,空,它當然不是空掉外境。你空掉外境沒有用,它跟你沒有關係,你的問題是你內部的問題。空掉你的妄想,但是你不能空掉你的作用。這很重要!這種分寸是很重要的。你如果空得徹底了,滅相取空了,那你就是阿羅漢了,你把心性的功能給滅了,那你這樣也太極端了。所以這個空性是一個非常高超的智慧,空掉攀緣心,但是保留心性的作用。所以你空性一旦修錯了,那你就可能進入到滅色取空了,就是阿羅漢的涅盤寂靜去了。
所以當體即空就是,首先你要知道,你到底想空掉什麼,你要保留什麼。空掉我們無始劫來在生命經驗當中累積的這些顛倒的影像。禪宗說得好,恢復你的本來面目。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在你沒有真正啟動輪迴之前,你是什麼相貌?就是把生命迴歸到原始點。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從前生而來。然後呢,你前生怎麼來的?你是再前生而來。然後你一直觀進去,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這個時候你迴歸到最初的覓之了不可得,就是你還沒有輪迴之前你是怎麼回事。答案很簡單——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其實,我們現在所謂的思想不是你原來的面目,那是你的生命的經驗、輪迴造成的一種影像。你過去可能生活在某一種環境當中,所以造成了一個思考模式,慢慢地多生多劫的生命經驗就形成你的個性、你的思想,其實這不是你的本來面目。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