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就是因為有前面的六道眾生在生死業力當中,所以就招感佛陀出世的說法。
佛陀出世說法,他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叫做創造淨土。佛陀並沒有直接來到我們的世界,而是他老人家經過長時間的發願、修六波羅蜜,創造一個淨土,然後把凡夫拉到那邊淨土去教育。這是第一個,創造淨土。採取這種方式的,佛陀說法會比較單純,因為一般來到清淨的國土,他不太需要什麼破障法門。因為環境單純,所以他只要直接地修波羅蜜就可以了,他不太需要什麼破障。
第二種法門,是佛陀並沒有創造一個清淨的國土,而是直接來到我們五濁惡世,叫做從本垂跡。他現出一個跟我們身相差不多的身體出來,然後陪著我們生老病死,陪著我們成長。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採取這個方法,他直接來到我們五濁惡世。就是,我跟著你們一起同事。用這種方式來到五濁惡世的佛陀,他的說法會比較多元化,因為他必須要面對五濁惡世的問題。就是他要講很多的破障法門,比方阿含、方等、般若他都要講,他不可能直接講一些圓頓法門。
,!
所以佛陀的出世是兩個態度,一個是成就清淨國土,一個是來到五濁惡世。但是,我們今天講的是釋迦牟尼佛,那當然就是五濁惡世的弘法情況,所以它就比較多元、比較複雜。我們看佛陀出世以後說了哪些法。
己三、聞說法瑞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佛陀的說法當然是面對眾生法界,就是九法界眾生了。佛陀的態度,他把眾生先分成兩大部分:
一個叫做根熟菩薩,比方說初地以上的菩薩。這些人,你不用講太多的破障法門,因為他的執著很淡薄。你要教他內觀。他的內心已經是跟外面的業力沒有在互動了,他直接已經是內觀真如,而且是安住真如。套一句我們佛教的說法,叫這個人已經修行上路了。所以佛陀說法很簡單,直接開顯六度,也不需要破障。這種菩薩,你要他來學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他非常自然,一點都不勉強,他已經沒有愛取了。所以佛陀是“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先講《華嚴經》,先把這些大乘根機成熟的菩薩度了。這是佛陀的第一個態度:面對眾生法界,把高層的眾生先度化。
己四、見四眾得道瑞
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佛陀先把根熟菩薩度了以後,就開始要有耐心地面對業障凡夫了。就是他有障礙,你叫他佈施,你要他持戒,他也想這樣做,但是問題是,他心中有一種很堅固的愛取,他對果報有愛取,所以他做起來的時候是障礙重重,心有餘力不足。所以佛陀必須要怎麼樣?掃除障礙。所以這個時候佛陀說阿含時,“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是佛陀說阿含時,開顯出世的解脫道。解脫道,當然它的特點就是講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個人要解脫,只有兩個觀念而已:一個叫做無常,一個是無我。所以整部阿含經就講兩件事情:第一個,生命是痛苦的,所以流轉三界是一場悲劇;第二個,這個痛苦是不能改變的,你沒辦法主宰的,你怎麼弄都沒有用。無論歷代的先聖先賢在三界裡面定了多好的制度,科學再怎麼發展,都不能改變輪迴是痛苦的事實,就是這個痛苦是不能改變的。阿含經就講這兩件事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那怎麼辦呢?解決三界的痛苦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離開它,到涅盤去,其他沒辦法。這個是佛陀講的第一件事情,用苦諦的思惟來衝擊我們對三界的貪愛,就是“治亂世,用重典”。就是說這件事情沒得商量,沒有什麼“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在阿含經沒這個話。就是,三界就是痛苦的,這個痛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