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葛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學生嗎?你跟你學校對著幹?另立山頭?」任新正:「包括,但不限於。衛生部令(第52號)明確規定,凡有志於中醫學習的學員,不論學歷和出身,都可以透過三年師承並透過出師考核和醫師資格證考試獲得行醫資格。喜歡中醫的這群人,我們也可以發展。中醫的思想是個『和』字,不是對立,是幫忙。」
宋亦仁:「你這個想法倒是有點意思。」任新正:「您作為芭蕉神針的泰斗,我想請您出山講課。」宋亦仁:「可以。」張繼儒:「你等一下,你先把什麼叫『講課』說清楚。」任新正:「公開傳授,有教無類,廣傳中醫。」張繼儒:「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洩天寶。你們開班廣傳,那萬一所傳非人,他用這些做了壞事,到處謀財怎麼辦?」任新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天理就是誠不我欺。守住這個『誠』字,就不會慢洩天寶。不明這個理,學會了術也沒用,走不遠的。」張繼儒:「學校教書育人有什麼不好?至少學校裡的孩子都經過了高考這道關的篩選,底子都不會太差。」任新正:「我們招生也要考核的,一筆三面,不是一心求學的人,進不來。」張繼儒:「你自己就是大學校長,你把學校裡學生教育好都已經很難了,為什麼要走這麼曲折的道路?」
任新正:「我教了大半輩子書,專業的學生很多,成為執業醫生的也很多,但病人更多,永遠看不完。我們總是在『末』上做文章,忽略了『本』。中醫的『本』是什麼?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啊!『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我們自己做下醫,教的學生也是下醫。這完全沒有發揮中醫的優勢。孫思邈在《千金方》裡說,『餘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這才是中醫要走的方向。說到底,生命是個無限責任公司,責任人是每個人自己,不是醫生。我的心願就是要讓中醫走進千家萬戶,大病止於苗頭,要是一個湊巧,教出個長桑扁鵲,真正喜歡,又有靈性的,我就可以告慰先師了。」張繼儒:「嚯!好大的口氣!」宋亦仁:「好!好!發大誓願方成大成就!我支援!不過呢!你辦的是師承班,師承可不是僅僅言傳那麼簡單。」任新正:「是的,師承就是言傳身教。『教不嚴,師之惰。』我的師承班,就是要求師徒同吃同住。其實我在這方面是獲益最大的。隨師父這麼多年,學的豈止是醫術,更是一生受之不盡的做人之道。」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