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還提出,乾陵的玄宮之門是以石頭塞住的,石縫以鐵汁澆鑄,堅固異常。若開陵的話,勢必動用大錘來鑿。而皇帝陵寢本是幽靜的地方,如此興師動眾地開工,怕是多有驚擾。再有,自從乾陵修好後,國家就開始有難,則天皇后總攬全域性二十餘年,其難方定。現在又要動工營建,怕又會有災難生出來!此外皇帝與皇后合葬,本非古制,漢時諸陵,皇后多不合葬,自魏晉以後,始有合葬。希望能依照漢朝之故事,一改魏晉之頹綱,在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
這個事情,讓他說得頭頭是道。中宗讀了,心裡有所動搖,就令百官詳議。
歸葬在古代是一件天大的事,關乎蓋棺論定的地位。武則天的歸宿地問題卡了殼,最著急的是武三思。若武則天死後不能入乾陵,就意味著她的地位大大下降,連帶著諸武的地位也就不穩固了。
於是他唆使韋後和上官婉兒出面,對中宗做說服工作,力求歸葬。兩人也都幫他去說了。其中韋後的心思,是想將來做武則天第二,她當然樂得武則天死後的待遇高一些。
中宗此時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兩個老婆都出來說話了,當然更要考慮。再說,自己的帝位,是發動&ldo;宮變&rdo;從母親那裡提前奪來的,現在將母親的葬儀從優,多少也可以掩飾一下。於是沒過幾天就下詔,令群臣不要再議了,&ldo;準遺制以葬之。&rdo;(《唐會要》)
轉過年來,神龍二年(706年)的正月二十一日,中宗護送武則天的靈駕返回長安,等待下葬。
開陵的工程果然是繁難,四個月後,乾陵的石頭門才鑿開,佈置好玄宮,武則天的安葬大典正式舉行,據說,儀式規模超過了高宗下葬時。
迄今為止,高宗的靈柩已經獨自在乾陵地下躺了21年了。如今武則天魂兮歸來,兩人將在這幽靜世界裡永久廝守。
盛夏裡,草木蔥蘢。神道上,氣氛肅穆。靈柩徐徐移入地宮,放置於高宗御床之左。國子監司業崔融所撰《則天大聖皇后哀冊文》,也一併放入。
這篇哀悼文,寫得洋洋灑灑,好一篇華麗大賦。內容高調肯定了武則天的功績,其中大部分是&ldo;英才遠略,鴻業大勛。雷霆其武,日月其文&rdo;的諛詞,但是其中有一段,是動了真感情,文曰:&ldo;出國門兮林邱,覽舊跡兮新憂。具物森兮如在,良辰闋兮莫留。當赫曦之盛夏,宛蕭瑟之窮秋。山隱隱兮崩裂,水洄洄兮逆流。嗚呼哀哉!&rdo;
睹物思故,良辰不再。雖驕陽盛夏,卻如晚秋般蕭瑟!偉人逝矣,山為之崩,水亦為之倒流!
這文字,真是合淚寫成。
這位才子崔融,是齊州全節(今山東章丘)人,為文華美,當時無出其上者。中宗為太子時,他曾為侍讀,東宮表疏多出於其手,就連武則天也深愛其才。後來,二張廣招文學之士,崔融屈節依附二張,算是&ldo;張易之之黨&rdo;。二張被誅後,被貶為袁州刺史,但是中宗忘不了他,不久就召回,當了國子監司業。據說,他作這篇《則天大聖皇后哀冊文》時,因苦思過甚,竟然發病暴卒。中宗念其有侍讀之恩,追贈他為衛州刺史。
一篇文章寫死了人,這才真正叫嘔心瀝血吧!
玄宮封閉時,在場的宗室、臣僚,乃至僕役走卒,無不流淚痛哭。其中尤屬&ldo;張易之之黨&rdo;最為悲哀。
其時,文人做輓歌哀悼者甚眾,且多為二張之黨。如崔融還有一首《則天皇后輓歌》雲:&ldo;前殿臨朝罷,長陵合葬歸。山川不可望,文物盡成非!陰月霾中道,軒星落太微。空餘天子孝,松上景雲飛!&rdo;宋之問也有《則天皇后輓歌》雲:&ldo;象物行周禮,衣冠集漢都。誰憐事虞舜,下里泣蒼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