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話說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這會老家裡都已經有人在說到自己時,用上了相百萬的代稱。
很牛的外號,差不多都有解放前剡縣縣城第一家“汪半城”那麼牛——據說當面剡縣縣城一半的店鋪都歸一戶姓汪的人家所有,直到解放前,那家人跑去了灣灣。
還好,因為方言特點的原因,老家人背後以相百萬代稱自己倒還沒覺察出有什麼不對,因為在剡縣話裡頭,“相”與“像”的發音是有所區別的,不會往“賈主任”、“傅科長”這類問題上去想。
但一用普通話喊就出問題了!
因為自家祖上是在北宋滅亡時從東山那邊南遷的,姓氏屬於北方相,讀第四聲,而不是南方相的第一聲。
這下好了,相百萬,老子早就百萬了,別人一聽
什麼?
像百萬?
你逗我呢!
到底有沒有百萬?
不爽!
堂弟說當心來個相外灘,難道是看著像外灘?
不熟悉的人聽了,估計得懵圈。
算了,不計較這個,外號是別人起的,那是人家的自由,自己管不著。
趕時間去友誼商店,金主任是說了可以延後營業時間,那是客氣,自己這幫人也得自覺一點,略微推後沒問題,不能太過,拖得太晚商店工作人們心裡也會不舒服不是。
就算面上不表露,也不想被人揹後說閒話。
這滬上作為華夏如今最大的城市,對外零售方面不僅有友誼商店,也有華僑商店。後者相偉榮比較熟悉,也去過好幾趟,但這友誼商店
說實話,今天才搞明白滬上的友誼商店在哪,這地方也藏得太好了!
不但自己這個外地人,它在哪的問題,連宮雪都是今兒個才清楚,誰讓它不靠路邊呢,真正的養在深閨無人識。
之前宮雪都認為滬上只有華僑商店,壓根沒有友誼商店。
這會聽金主任介紹,才明白滬上的友誼商店50年代就有了,一開始開在南京東路345號的東海大廈,專門為外賓、華僑、港澳臺同胞和高階領導幹部服務,供應華夏名特產和各種市場緊俏的食品、日用品,還有些進口商品。
70年那會遷到這的原英國駐滬總領館,因為圍欄和寬闊的綠化阻隔,普通滬上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這裡邊是友誼商店,就是遠遠望著會看到屋頂上豎著的“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八個大字,就不知道啥意思。
沒外匯、外匯券你就別進來,有些市民就算知道這裡邊是友誼商店,也是進不來的,因為這邊壓根不對國內普通人開放。
這邊的規矩比華僑商店那都要嚴格得多,要不是金主任,還有鄧國偉和呂少寅在,宮雪、朱玲她們就壓根進不來!
這不是說笑,這邊到這會也還是隻對海外人士開放,按照鄧國偉的說法,就算海外人士的國內戶籍家屬一起來,也只能海外人士本人進店。
如果是為家人買雙鞋子,家屬得等在門口,海外人士拎著鞋子跑到門口讓家屬試穿!
這規定
腦子犯抽!
至於鄧國偉、少寅為什麼進得來?
關係而。
特權商店!
別個地方的友誼商店基本上地方不大,滬上這是有兩座樓,工藝品、古董一類同名優特產品區域是分開的。
沒想著特意買點古玩啥的,就先到了賣名優產品這塊,一進來就看到點好東西。
“這個好,我記得你們家最喜歡吃這個,你媽每年都會去供銷社買一點。”笑著對堂弟道。
“大伯和大媽也喜歡,別說你不喜歡。對了,縣裡買這個不用票的吧?”永強回了句。
“不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