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的頑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是誰家來白雲觀了?”
“沒看見馬車上的家徽嗎?白家的。”
“哪個白家?”
“你是外地來的吧?京城叫得出名的有幾個白家?”
“相爺向來低調,這次怎麼這麼大的陣仗?”
“這次來的是相爺的兒子和兒媳。這兩位收養了一個孩子,來這是為了給孩子祈福的。他們也是心誠,居然請到全真道長親自來主理儀式,陣仗可不得大點嗎?”
聽到來人是相爺的兒子和兒媳,圍觀群眾安靜了一陣。
“原來是這二位啊,我聽說,他們在這次賑災中出了不少力,就連古夫人的嫁妝都出去不少,這事真的假的嗎?”
“千真萬確!”
“這還不止呢,聽說長公主也出了不少銀兩。”
“他們怎麼會有牽扯?長公主和白家關係很好嗎?”有個不起眼的人突然問道。
那人沉思片刻後,解釋說,“沒聽他們有過來往,只是聽說長公主押解賑災銀回京的途中,看見他們在施粥,當場賞了些銀票。”
聽到這話,不知情的群眾恍然大悟。
之後,有些人開始描述當時的場景。
說實話,要說親眼目睹的,還真沒有多少人,但聽得多了,就算沒見過,也能像模像樣地說兩句。
說起這長公主,也是時運不濟。
她之前在路上偶遇王家二郎作惡,忍不住斥責幾句,戶部尚書都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其他權貴和世家卻忌憚頗深。為此,他們還聯合上書,設計將長公主趕回了封地。
後來,王家二郎犯錯下獄,長公主的名聲這才得到平反,但即便如此,皇上也沒下詔讓她返京。直到災情嚴重,國庫又銀兩短缺,長公主來信說自己籌到了十多萬兩白銀,她這才有機會回京。
“長公主平日裡膽大妄為,怎麼會因為這點小事被趕回封地?”
“你這話可問到點子上了,”說話的人四下打量一番後,才在他耳邊輕聲低語,“長公主手上有先帝遺詔這事,你聽說過嗎?”
雖是問題,但問話的人很篤定。
畢竟,在女子可以去聽曲飲酒的法令出來前,她們出門必須要戴帷帽、不得私自與外男說話,更別說單獨去這種“不正經”的地方。
由此可以想象到,這件事影響有多大,坊間對長公主的議論又到了何種境地。
但從某個程度上來看,這條法令賦予了女子更多的權利,而大部人家裡又都有女子,有這批人站在長公主一側。她從一開始的臭名昭著,到了後來,反而受到不少人的擁躉。
“聽說是聽說過,可這與先帝遺詔有什麼關係?”
“先帝臨終前都沒有立儲,要不是當時的皇后,如今的皇太后說先帝屬意當今皇上,估計又是一陣血雨腥風。”
“這我也有印象。”
雖然皇城裡的風波不少,但很少波及平民百姓。不過,皇家秘聞向來是上好的談資,他們豈會錯過這種訊息。
“我有個姑姑曾在長公主府裡當過差,聽她說,先帝臨死前,給長公主留的遺詔有兩道,其中有一道就與立儲之事有關。”
“難怪這些年,陛下如此縱容長公主。”說話的人也不是平庸之輩,當即就想到了某種可能,“所以你的意思是,長公主被趕回封地一事,背後是皇上的授意?”
聽見這話,男人再次壓低語氣,“兄臺慎言,這只是臆測。”
對方立刻回神。
他同樣看了看周圍,發現沒有人注意他倆後,猛然提起的心也慢慢落回原處。
“兄臺說得對,臆測而已,算不得真。”
白雲觀內。
“娘子,你一個人去,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