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鍋粥 (第1/5頁)
解衣唱大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0章一鍋粥
榆林衛隸屬陝西都司府管轄——我們常常看到都司府或者行都司府兩個稱呼,比如,陝西這裡便是:既有陝西都司府,又有陝西行都司。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區別不大。
大明對省級地方的管理是三套班子:承宣布政使司是行政機構,主管民事,長官叫布政使,後來逐漸改制稱巡撫、提行按察使司是司法機構,長官叫按察使、都指揮使司是軍事機構,長官叫都指揮使。都司府可以理解為省級軍分割槽、“省”的全稱叫“行中書省”。不過,洪武年間由“都衛”演變而來的都司府是應當時的軍事防務需要而設,隨著疆域的擴充,有些地方區域變得非常大,比如陝西,轄地可不是今天的那點區域,包括了甘肅、青海和四川很大部分,設在西安的陝西都司府完全管不過來。於是在甘州(今甘肅張掖)設立陝西行都司,就近進行軍事方面的管理指揮(走官道,兩地相距約兩千六百五十華里)。總而言之,簡單地說:如果軍事管理機構與行政管理機構在同一個地方的,就是一個都司府統管、不在一個地方,區域又很大的,就再增設一個行都司府做補充,行政級別相同。
無論是都司還是行都司,向下的行政管轄單元依次為:衛、千戶所、百戶所。這個系統,叫衛所制。
都司府或行都司府是省軍分割槽,衛就類似於師級單位(如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等這衛那衛),機構叫某某衛指揮使司,長官叫指揮使(師長),正三品、指揮同知(副師長)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再低一級)四人,正四品、衛鎮撫(副團級憲兵營長)二人,從五品。每衛理論上5600人,注意,這是指軍士的數量,也即是說,按每戶一丁計算,每衛轄5600個軍戶家庭——女人老人孩子統統不算人,叫“口”。“丁”是指有勞動能力的成年男性。各朝代年齡標準不一,大致從15—60歲。“口”麼,顧名思義,就是白吃飯的。朝廷的戶籍簿裡,丁是丁、口是口。衛,分前、後、左、右、中5個千戶所。
千戶所一開始分兩種,分別叫備禦千戶所和守禦千戶所,前者隸屬於衛,後者由都司府直轄,後來都劃歸給衛統一管理了。每個千戶所,設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所鎮撫二人,從六品。每個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軍士編制1120人。行政級別可以參考今天的團級,不過,僅僅是理論上——實際上,一則以文御武的傳統,別說五品千戶,就算正三品的指揮使,七品縣令虐起來也是得心應手(錦衣衛是天子親兵,這個不算哈)、二則,說有一千多人馬,到中後期,一個千戶能領百來人的隊伍打仗就很不易了。
每個百戶所理論上是112人(跟連差不多),百戶是正六品。下轄兩個總旗,各56人,負責人叫總旗官,正七品。每個總旗下轄五個小旗,領頭的叫小旗官,從七品,帶十個大頭兵。
按照聰(財)明(迷)無雙的太祖爺朱元璋的想法,各衛所平時屯田自己養自己,誰也別想白吃朕的糧食、戰時奉命攻守,撂下鋤頭掄起刀去給朕砍反賊!至於戰鬥力如何,“農兵”的傷亡會多大……重要嗎?太祖爺才不會管這等事——大不了給各行省布政使下道命令:都給我生三胎四胎五六胎、然後讓吏部考功清吏司納入官員考核唄!
更為未雨綢繆的千年大計還在後面:別看都司府是軍事機構,每逢戰時,則要由朝廷臨時命將——指揮作戰的,可不是都指揮使和下面的衛指揮使,而是文官、具體領兵打仗的,也不一定是他們,朝廷指誰是誰!聰明的太祖爺為了防止唐代藩鎮割據危及老朱家江山社稷的悲劇重演,參考了大宋的系統架構設計,整了這麼個體系出來。
這個體系管用麼?
管用啊……
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