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之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接著便是燒貓,清&ldo;五穀&rdo;,這是歷來的規矩,不必細述。&ldo;天亨堂&rdo;當鋪總是紅紅火火的開業了。
城內東大街財神廟西一箭之地,是一排高大的灰色院牆,足有丈餘。牆脊上均沿了一出水簷,上覆以筒瓦,甚是肅重。那院牆臨街面竟有數十丈長,中間是一座兩層高低的堡門式高簷大門樓。迎面正是高達三四尺的階臺兒,樓門簷下,各掛兩盞大燈籠。正中懸一長形燈,上書大大一個&ldo;彭&rdo;字。
正是大同府商界人物彭世農宅院。這彭世農世居大同府,從祖上至今七代經商。從前明嘉靖年間,祖上便挑了擔籮以走村串戶以&ldo;客&rdo;為業。這提籃小販本以傳說中的八仙之一藍採和為師,因在酒樓乘醉而歌,忽聽得空中有笙簫之音,便升空而去,扔下了他的靴子、藍布衫、腰帶和三尺拍板。後人便用此著扮,做了這貨郎。貨郎原有&ldo;十客&rdo;:燈草客、麻布客、花椒客、胡椒客、桐油客、生漆客、水煙客、針線客等。彭家世祖卻以麻布客為始,南下雁門、東至宣化、北進內蒙、西渡黃河,走得是一條艱險道,吃得是一程霜寒苦,方積得下餘財,後人便以此為資本,拋了貨擔,定居當地,先開豆腐坊,後漸漸涉足糧行、雜貨鋪、綢緞莊等,至世祖便見厚實,在此地置了莊子,經歷代修繕,到得彭世農接手攤仗,已有五處大小院落,近二百餘間屋產。
&ldo;天亨堂&rdo;開業的鞭炮聲越了城牆,竟隱隱傳入這城內。彭世農卻是聽得有些刺耳,喉間竟無端生了些堵意,將茶杯兒往桌上一擱,卻不言語。
&ldo;彭東家,這是咋的了?&rdo;座下,一位年約四十多歲,頭戴一頂大黑氈帽、一身深灰綢衣、窄眼縫兒、大闊嘴巴、唇上留一叢小山羊鬍子的漢子笑問。
彭世農笑道:&ldo;如今這生意竟是越來越不好做了。想我祖上初年涉足塞外之際,這大同府方圓周圍無不是生利的空當。糧、油、綢緞、麻布,都是見一尺便是一丈的利。你倒看看如今,晉中商人不畏艱險,西出口外這苦寒之地,開作坊、當裁縫,多為我等不屑之利潤,卻是如滾雪球兒般,不可阻擋,竟在大同周邊置地買房,立見氣色。你再看看我彭家生意莊鋪,早上還有三分的利潤,不到掌燈時分竟只存一分,長此以往,照這坐吃山空,莫不等到我彭世農這輩,竟要將這百年家業也典賣了麼?真到那時,我有何顏面見地下先人?老高,你倒出個主意來,讓我聽聽。&rdo;
被稱作老高的這位漢子,本名叫高原常,應縣人氏,早年家境貧難,十七歲那年聽得大同這邊生意好做,便隻身到此。原想做筆小買賣,發些小財。卻不知那生意哪是如此好做的?半年下來,分文未賺得,倒將家裡省吃儉用的二十兩銀錢賠得精光。無奈之下,只好下了窯,在大同府,這煤行是個最苦最險的活,早有&ldo;四面石頭夾塊肉&rdo;、&ldo;吃陽間飯、幹陰間活&rdo;的說法兒。高原常吃不得這苦,沒下兩個月便投了當地彭世農糧鋪當小工,因其口舌伶俐,能言善辨,被彭世農留了大院,漸漸竟成了彭世農出主意想法子的智囊人物。彭世農自是賞識有加,二十多年來,雖未正式接納入鋪,卻是授予連鋪內大掌櫃都咋舌的豐厚待遇:一年五百兩銀子的酬勞。其功勞,正是當年由於老高的一番謀劃,彭世農一改糧車進內蒙改為東上柴溝堡、懷來一帶,從而踏出一條新糧道,為彭世農帶來滾滾不息的利潤。
當下,高原常坐直了身子,笑道:&ldo;彭東家,這經商自古便有一分爭一分利的源緣。有利便有爭,利在爭中生,爭自利中來,原是相輔相成的意思。就拿當年而言,若沒有晉中商人云集大同府,同我爭